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试行分层教学之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伟平

  [摘要]高职院校扩大招生的趋势,使学生资质状况的差别逐渐加大。实施已久的统一进度、统一深度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瓶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生源的具体情况,应用分层教学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高职教育的现状,也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质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韩伟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讲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228―03
  
  一、观点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采用统一进度、统一深度的常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相比,已不大协调或不尽适应。近年来,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明显上升态势,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已是形势所促。受之影响,生源的资质状况相应发生了变化,差别、差距都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一情况,高职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引入分层教学的改革机制,即根据学生资质状况差异划分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目标、采用不同方法,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实施不同考核,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发挥学生最大潜能,取得求知最佳效果。
  
  二、概念的厘定
  
  由于遗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学生的资质状况必然存在差异,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因分布较广,构成相对复杂,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分层教学其核心,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上述观点和主张都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三、分层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分层教学的可行性,体现在它已由理论认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程序:
  
  1.构建分层教学的环境
  要保证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构建一种适应其变化的心理环境。人心向背,关乎成败。心理环境的构建,就是要达到人心所向的效果。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分层教学。试行分层教学,是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种需要,也是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对需要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对变革的感受,则是立竿见影的。既是变革,就难免涉及一些观念乃至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对分层教学持正确的认识,矛盾和冲突才能有效化解。以教师为例,试行分层教学后,备课、授课、辅导、考评的难度都要加大,工作量也相应增多。如果以此为负担,则会闻改革而却步;如果以此为动力,就能迎改革而向前。有了正确认识,困难可当成挑战,变革可视为机遇,进而化负担为动力。学生也是一样,能不能正确认识分层教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态度,最终也势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端正认识,尤有必要。
  (2)轻松参与分层教学。试行分层教学后,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遇到因变革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是负重登场,还是轻装上阵,效果自然不同。积极、轻松地参与分层教学,也是构建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解决了认识问题,有助于消除心理压力,但要真正消除压力、轻装上阵,还要做一些相应的辅助工作。以学生为例,可以通过兴趣引导、潜能挖掘、前景预示等方法,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活力增强,压力就会减轻。还可以通过自强、自信、自我超越之类的教育,提高大家对分层教学的适应能力,有了足够的适应能力,压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3)冷静面对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种尝试性的教学方式,既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既是向几十年不变的常规教学模式的挑战,又是向历史久远的因材施教观念的回归;既有渐受重视的趋向,又有一个尚待完善成熟的过程。集于其身的双重特征较为明显,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和估判,不难意识到:冷静面对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预防,也是构建环境的一个必要的着眼点。冷静面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态度上,一是理智看待分层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不盲目夸大;二是客观分析分层教学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不生搬硬套;三是实事求是地评估分层教学的效力和效率,不唱高调。分层教学的稳妥运行,将借此得以保障。
  
  2.划定分层教学的档次
  合理划定档次,是分层教学的基础,基础不牢,其上不稳,划定档次的重要性即在于此。划定档次主要分三个步骤:
  (1)摸清底数。摸清底数,可以为划分档次提供充分的依据,虽嫌烦琐,却有必要。摸底工作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了解并掌握适合分层教学的学科和专业,根据其具备的条件,排列备选的次序。比较而言,知识呈区、块特征的学科和专业较难实行分层教学,知识具有渐进特征的学科和专业,相对适宜于推行分层教学。第二,在明确分层教学的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量、分布及基本状况,确定分层教学的建制和不同档次的组成范围。第三,通过测试和考评,健全并完善相应的资料,使每个学生都建有一套完整的数据。第四,收集、汇总数字以外的信息,如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以作为数据之补充。
  (2)确定标准。分层教学一般划分三个档次,每个档次都有相应的标准,大致情况如下: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上述标准中,成绩一项属定量考核,智力水平及学习态度是定性考核。
  (3)划分档次。有了具体的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档次的划分可以对号入座,但由于标准包含的三项内容无权重之区分,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则不能显其所长。为了使分档更趋合理并具有前瞻性,就个别学生而言,标准的权重应特例特定,如一个脑子聪明的学生,成绩可以暂时差些,但富有潜力,其智力水平一项,权重就不妨大一些,档次也可以随之上靠。
  
  3.明确分层教学的方法
  分层教学的方法,包括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堂及课余的练习、课外的辅导及辅助活动、激励手段的运用等五个方面。
  (1)教案的设计。设计编写教案时,教师对三

种层次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兼顾这三种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和要求,以避免优等生产生惰性,差生因自卑或听不懂而自暴自弃。力求使每个层次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学的设计。教师授课要以B层中等学生为基础,课堂教学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为优等生提供再上台阶的机会,也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难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作用,力争解决一方面存在“吃不饱”,而另一方面又“吃不消”的问题。
  (3)课堂及课余的练习。课堂及课余的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应把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教师在题目的内容上也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主要着眼于A层学生。第二、第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课外辅导及辅助活动。课外辅导及辅助活动,有助于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教师辅导时,对不同档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A层学生的辅导,可以响鼓重锤;对B层学生的辅导,则着眼于再上台阶;对C层学生的辅导,要以启发和鼓励为主。为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辅导,高层同学帮助低层同学,低层同学追赶高层同学,通过这种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此外,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竞赛及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由此增强学生的兴趣,也会转化为分层教学的动力。
  (5)激励手段的运用。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与需要密切相关,而需要又可以引发向上的动机。另有研究表明,人的心志意识可比喻如冰山,只有1/10是显露出来的,其他9/10则为潜在意识,在分层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唤起学生的需求意识,激活其潜在的能力,从而取得超乎寻常的效果。激励手段的着眼点,包括荣誉、地位、自我感受、个人影响等诸多需求的满足。为此,可采取与其对应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运用激励手段时,还要考虑到需求差异和个性化因素,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4.检验分层教学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效果,主要反映在软性变化和硬性指标两个方面。软性变化方面,教与学都有体现。分层教学方法可以产生双向动力,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由于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档次,规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备课、授课时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也更容易激发工作热情。对学生来说,分层教学等于“砸大锅,立小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由于分层教学引进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家都有了相应的进取目标,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赶超的紧迫感。
  硬性指标方面,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考试成绩上升,也是上述软性变化后的必然结果。笔者对任教的一个班级试行分层教学法前后的期考成绩,分项进行过对照。结果表明,试行分层教学法一年后的期考成绩,明显高于上年。其中平均分上年为63.20分,试行分层教学法后为73.50分,提高10%;90分以上的优秀生,上年只有1人,试行分层教学法后,猛增至22人;80分以下的学生和不及格人数,上年分别占总数的40%和7%,试行分层教学法后,分别降至25.50%和5.20%。硬性指标的向好趋势,直接检验了分层教学的效果.分层教学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也不难由此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它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它由教师一方占绝对主导作用,转化成了兼顾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教有热情、学有兴趣。
  [责任编辑:荷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