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更新,要树立起新的观念,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明确把握内容,树立明确教学导向意识,紧抓基本环节设计,重视练习,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11-02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学生的努力培养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形式纷繁多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时有缺陷,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堂中学生活动设计缺乏创意;二是学生活动的目标不尽明确;三是学生活动的能力培养价值不大;四是学生活动的自主行为淡化或被替代;五是学生活动的整体发展意识薄弱;六是脱离教学内容实际,一味追求学生活动。这些活动行为和方式,即课堂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课堂活动虚而不实的问题。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老师们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后,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抢着回答,而大多数学生只有“听”的份。长期以往,那些“听者”便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整个课堂活动缺乏全体参与性,最终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体现,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不明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力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变“课堂”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笔者就这几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启发激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初中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有了兴趣,就会萌发创新的意识,就会渴望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如教学古诗《木兰诗》,为了学好这首诗,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木兰诗》的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对《木兰诗》作者以及诗的时代背景等做了充分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主动去获取知识。同时,带学生到计算机室上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加上运用豫剧《花木兰》选段进行课前引导,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探究和合作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争抢发言的积极性也很好,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二是主动的探究者了。
   二、 质疑交流,变“问答”为“探究”
   在实践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认为,把所教的内容分割成一小系列小问题,通过让学生回答来达到教学目的地做法就是启发式教学,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虽然在回答问题是有些思考,但这种回答是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就能够得到的,而教师设计的问题进程与学生思维进程往往不相吻合。因此,在讲读课文中,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想方设法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质疑交流。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等等,经过训练,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 提倡“合作”,变“封闭”为“开放”
   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和联系”。的确,以前的“满堂问”,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动脑筋,常会自觉不自觉的走上教师“包讲”的旧路,至于学生,他们是最轻松不过的了,因为教师了与表演,学生则恹恹欲望,听听可以,不听也无妨,至于考试,教师常常叹曰:“这题我不知讲过多少遍了,可还有不少学生一无所知”的现象就是常事,这就是所谓的“高耗低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无法体现,效果不佳。面对现状,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重组的时间,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甚至“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是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四、 自我反馈,变“结束”为“拓展”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主动巩固旧的知识,发现新的质疑点,寻找二次创新机会。变“结束”为“拓展”。在自我反馈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学习中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寻求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在联想或逆向思维,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作为下次再提高的起点,完场第二次思维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入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效的教学。相信,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我们定会在课堂上从内而外发展出自己的新形象,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