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生则是接收者,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记忆。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差。其结果就是学生要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要么会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这里的“乐”说的就是兴趣吧,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多学一些有用的知识。课堂教学如果能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教学《牛郎织女》时,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民间四大故事,除了《牛郎织女》外,还有《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变色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柯夫,还有美国的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引导学生课后找一些这三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来阅读,这样既加宽了课文的内容,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这是很有见地的。
  当然,加大知识信息量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决不能脱离课文,脱离学生的实际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二、抓住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7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融入真实感情,熏陶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篇课文时,我先引用了生活中的几个事例,学生从中得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结论,进而教授这篇课文就简单多了,后面,我又进行了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完成()+()=1的练习(括号里填的是整数,可以加单位),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说六天加一天等于一周的,有说一天加二十九天等于一月的……这样就把语文知识和现实联系了起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我上《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书籍形式的演变发展中领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引进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有关知识。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溶入课外知识或者其它科目的知识,如: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或相关科目的知识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五、开展丰富活动,诱发学生兴趣
   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情境,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