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营造快乐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应用极广,有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对数学毫无兴趣,其原因有三个方面:(1)是数学自身特点;(2)是有部分学生学不得法;(3)是有些数学教师教不得法。如何激发兴趣,营造快乐课堂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课堂语言充满幽默、诙谐的情调;②促进师生感情交融;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⑤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兴趣。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益。
无兴趣 不喜欢数学 激发兴趣 营造快乐课堂 语言幽默 情感交融 创设情境 提高兴趣 激活思维 充满乐趣 衷心热爱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理应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但据调查表明: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并不喜欢数学,甚至有的学生还很讨厌数学,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数学成了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只是为了参加考试,被动地学习。因此,大多数同学数学成绩不够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数学教师的深思。
一、缺乏兴趣,不喜欢数学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学自身特点,数学是以理性见长,正如王梓坤说:“数学的特点是: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和结论的明确性。”在很多人看来,数学就是无尽的计算、证明、繁琐的推理,在数字之间玩游戏,由此给学生的是一本正经的严肃和紧张,较之语文、历史、音乐等课程缺少了许多趣味性、娱乐性,使学生更容易产生疲倦,更容易感到乏味。其次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不得法,在学习数学时走了一些弯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障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是一件苦差事,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甚至厌恶。第三就是我们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不得法,出现了一些偏差,;只重视“教”而忽视“学”,只注重教学形式,不注重教学方法。从别处“借、搬”,缺乏了解自己的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毫无瓜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教学方法改进,生搬硬套,使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学生自己无学习动力,因此,造成老师教得很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激发兴趣,营造快乐课堂
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以上原因,我个人认为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必须改革课堂,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变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舞台,充满欢乐,充满笑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渴望上数学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上数学课时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感”。在保证数学用语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善用幽默的语言,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教育家米・斯特络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教学幽默就是老师巧妙运用诙谐的、机智有趣的、出乎意料的语言或姿势,对学生产生影响,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例如一位老师穿了一套新西装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这位老师生灵机一动,抓住这个机会,风趣地对学生说:“我这焕然一新的样子使大家高兴,很有意思。其实谁都穿过新衣服,而我敢断言,任何一件旧衣服都由新衣服转化而来的,转化是种非常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这一节课我们就将运用这种思想来解决一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体会到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重大作用。”因势利导、幽默风趣的几句话立即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中去,而学生也会带着高昂的情绪投入数学学习中。一个知识丰富、语言幽默的数学老师,他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谦和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不知疲,兴趣十足,达到严肃、庄重、和谐、快乐的课堂。
2.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学生是带着感情走进数学课堂的。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认识因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否则会造成“学而无乐”“乏味无趣”的结果。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充分重视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以达到乐学的最佳效应。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和谐、充满情感的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从而喜欢老师上的数学课,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又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教师应予以表扬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学生无疑是喜欢这种课堂用语的,它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昂然。和谐、快乐的课堂会使学生轻松、愉快。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品味数学学习与探求的乐趣。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其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逻辑演绎推理形式”的课程体系:“复习――引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形式单一,记流水账一般,让学生觉得课堂象死水一塘,枯燥无味,走进数学课堂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的大量数学知识,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无理数的概念时,先写出0和小数点后,就用抛骰子的方法来确定小数点后面的数,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无理数的存在(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无理数的定义。又如:圆锥表面积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在讲圆锥表面积时,可以先拿一个圆锥体,让学生亲手展开。引导学生去观察、尝试、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求知欲很迫切时,感官系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生全身投入学习中去,而不知道疲倦。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数学老师要设法创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变得“心求通,口欲言”,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求知状态,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乐趣化得到了实现,老师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根据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在上几何课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展示各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分解较复杂的图形为简单的图形,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观察几何图形,理解几何图形的结构。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等,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变得活跃、有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5.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可以改变静态的教学模式,给数学课堂带来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己参与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热爱数学,对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学完“概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赌博”。老师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一些小石子,由老师来当庄,利用骰子作“赌具”,让学来下注,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兴高采烈的“下注”。不一会儿学生手中的小石子就基本上到了老师手中。通过这一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理解了“概率”的意义,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赌博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老师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用到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应用的眼睛,数学在我们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以极大兴趣去学习、应用数学知识。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数学老师要能善于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努力创造乐学的气氛和环境,使课堂教学富有创新,充满乐趣。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让学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在数学大观园中成长,让更多的学生由衷地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1994年(7).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论语・雍也》.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选自《论语・述而》.
[4] 《魏书生・教育书库》,沈阳出版社出版2000年.
[5]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年第13期.
[6]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出版.
[7] 《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夏尊译,开明书店出版,1923年.
[8] 《鲁迅杂感选集》,青光书局,1933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