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征文获奖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那天,我的小灵通骤然响起,我礼貌地接听了电话,一个带着京味普通话的女中音传入了我的耳廓:“我是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编辑,请问您是郑凤鸣吗?”我先是一愣,由于我没有听清楚,误听成了《中国财金》杂志社了,就想,我没有发稿件给《中国财金》杂志社呀,哪来的获奖可能呢?电话对方再次自报家门:“我是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小禾,祝贺您的文章《发放轮椅的快乐》得奖了。”当时我并不知道“小禾”的真名,但是高兴得一时语塞,想起了那篇文章,赶紧打开放在身边的“用稿剪贴本”,翻出了刊登在《中国残疾人》杂志2007年第8期上的拙作,然后连声道谢。
  虽然在“卫美恒杯・我与轮椅的故事征文”中有联系人“小禾”,但是我在《中国残疾人》杂志的编委里怎么也找不到来电者。我迷茫了,对电话中告知在苏州举行的颁奖典礼产生了一丝怀疑――不会是社会上传闻的“得奖陷阱”吧?我在且惊且喜又存疑中挂断了电话。
  挂断电话后,我上网查询了一下“卫美恒”。确实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生产轮椅的比利时企业。我将信将疑的心开始向“信”字迈步了。不到一个星期,北京又来了电话,确认了我的身份和可以出席颁奖典礼的答复。我对获奖的可信程度达到了90% 。在那个电话的同一天,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李双“女士”也打来了电话,证实了我得奖的喜讯,而且在不久,以电子邮件和书面快递两种形式,给我发来了“邀请函”。我的疑虑完全打消了,心里充满了喜悦,逢人就讲、遇人就说,期待着颁奖典礼的早一天到来。
  大言不惭地说,我每年都得几个“征文奖”,那么为什么这个“卫美恒杯・我与轮椅的故事征文”奖就值得我这样炫耀呢?这是因为――
  我从事宣传工作二十几年了,并且直接从事了4年的残疾人工作。在这4年中,由我经手免费发放的轮椅就有94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慨良多、“我与轮椅的故事”也多。因此我在看到“卫美恒杯・我与轮椅的故事征文”后,由感而发,欣然命笔,写就了《发放轮椅的快乐》。幸有《中国残疾人》的编辑慧眼识好稿,很快在2007年第8期上做了刊登,并且给评了个二等奖。
  典礼之前,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和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又来了几次长途电话,从措施上保证了我能准时、准确地到达颁奖地点――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兴浦路80号。
  2007年12月14日,我来到了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小禾”一下子就认出了我。我这才知道,为我编稿、参与评审、与我联系的“小禾”,原来是杂志社的首席编辑张稚。“禾”者,“稚”之半边也。戏剧之外,她那谦虚之意,不言而喻。
  在获奖现场,我还遇到了一件趣事: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我多次电话联系的李双,并非“女士”,而是一位娇小的姑娘。我们有缘,一见就熟。我纠正她“女士”之称应该用“小姐”才对。她笑笑,作了否定。我领会了她的意思:“时下‘小姐’之名不雅”,我问:“那我应该怎么称呼你呢?”她只是平淡地说:“用‘公司联系人’就行了。”――又是一位谦虚的人。
  “小禾”、“公司联系人”给了我获奖之外的收获。
  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和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共同安排下,我与中国残联康复部领导、杂志社领导、江苏省和苏州市残联领导、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卫美恒苏州的总经理,以及苏州主流媒体的记者,一起聆听了苏州市残联领导、公司外方领导、杂志社社长热情洋溢的讲话,聆听“征文”专栏编辑“小禾”的对“征文”进行的情况介绍。在欧阳主编宣布获奖名单后,我与一等奖获得者代表一起,走上领奖台,获取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在苏州主流媒体摄影、摄像的闪光灯前频频亮相。
  照相完毕归位,我急不可待地打开了《荣誉证书》,只见里面写着:“郑凤鸣同志:您的作品《发放轮椅的快乐》荣获‘卫美恒杯・我与轮椅的故事征文’二等奖。”下面是《中国残疾人》编辑部和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分别盖上的大红印章。我合上了《荣誉证书》,心里那个乐呀,没法说。
  我获得了“卫美恒杯・我与轮椅的故事征文” 二等奖后,油然产生了一个感想: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和卫美恒(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诚心可嘉!言而有信,发出的“有奖”承诺兑现了。我对这两个单位更有了好感,今后我会更积极地向前者投稿、向后者推荐使用他们的轮椅。
  参加颁奖典礼回来后,我把《荣誉证书》、征文获奖名单、《颁奖典礼邀请函》、颁奖议程,以及《与会佳宾名录》收集在一起,珍藏在了我的“荣誉柜”里,珍藏在了我的心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9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