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残疾人的“好管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翠凤的幸福生活
重庆路办事处第四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残疾人李翠凤,三级肢体残,丈夫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社区残协知道了李翠凤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为她办理了低保手续。
李翠凤因身体残疾和年龄偏大,从厂里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干的工作,社区积极想办法为她争取到一份公益性岗位――楼栋保洁员,使她生活有了保障。后来,李翠凤反映自己上下楼十分不方便,社区残协便将这个情况牢记心头,想办法找机会再给她解决。
第四社区的工作人员多处奔走,四处联系,最后来到涧西区钟表元件二厂,社区残协的工作人员看到,这种加工工序比较适合残疾人。在元件二厂的大力帮助下,第四社区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社区福利加工厂。
考虑到福利厂的残疾人比较多,社区的工作人员又在小加工厂里设立了工疗站,在工疗站里提供训练与服务,对康复训练对象进行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并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供应、转介咨询的康复服务。对由于经济等因素不能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但需要康复和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安排到工疗站里工作。社区残协考虑到李翠凤的情况,就安排她到小加工厂里干活。李翠凤到小加工厂干活以后,很快掌握了技术,熟悉了环境,工作逐渐顺心,又有收入,并且和工友们相处得不错,心情日渐舒畅,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家庭生活也越来越有规律。她说:“是社区残协给了我新的生活。”
目前,第四社区辖区有残疾人200余名,除少数有工作的,其余大部分闲置在家,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有劳动能力。残联计划,让部分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项目暂定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工疗站手工加工活之类。进入轨道之后再逐渐铺开,让本辖区的残疾人尽快脱贫脱困,得到康复。
社区是我的大家庭
武汉路办事处第五社区位于涧西区广文南路。几年来,社区主任张崇伟带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小组成员,为残疾人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室”,发动社区居民关心、帮助残疾人,还专门制定“爱心服务卡”,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优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辖区残疾人只要有困难,有康复需求,她们随叫随到,毫不含糊,她们成了这个特殊大家庭真正的“管家”。
为了搞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社区工作人员进张家,出李家,入户调查,全面摸清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对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家庭状况、特长、康复需求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针对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提供康复医疗、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训练指导、用品用具咨询、转介等多种康复服务。
2003年,社区居民崔雪琴因眼部视网膜病变做手术失败而致盲,同年又与爱人离婚,带着智力残疾的女儿一起生活。如此打击使崔雪琴心理受到重创,感觉生活走到了尽头。社区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及时为她办理了足额的低保金,保障了她的基本生活,并用心理帮扶的方法使崔雪琴情绪稳定下来,树立起康复的信心。社区针对崔雪琴的情况,为她开展了盲人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定向导向训练服务,教她干家务,指导她使用导盲杖,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社区还为崔雪琴的女儿进行了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减轻了崔雪琴的后顾之忧。现在母女俩生活内容丰富,思想觉悟高,热心残疾人公益活动,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块。
社区居民焦治国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精神残疾,同时他的爱人是视力残疾,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社区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后,安排焦治国的爱人杨玲来社区任委员,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同时,社区及时联系河南省荣康医院为焦治国办理了转介服务,争取治疗的最佳时机。焦治国出院后,社区人员每逢休息日轮流到他家中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康复训练、康复用药指导、监督服药、心理疏导等。经过努力,焦治国现在康复情况良好,生活能自理,还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经验123
涧西区把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纳入整个社区建设工作规划,纳入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议事日程。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积极开展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活动,基本形成了具有涧西特色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新路子。
1.落实优惠保障制度。
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低保医院”,在挂号、就诊、康复训练费用等方面给予减或免;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坚持免费为辖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按摩服务;武汉路办事处还创办了社区“爱心超市”,成立了“爱心协会”,受助特困残疾人达400余人次。
2.构建网络,完善工作体系。
依托洛轴总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洛阳市涧西区培智学校、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成立了视力残疾等7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直接负责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咨询及转介服务;依托乡、办事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设立了8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建立了助残志愿者联络站、残疾人康复室等,形成了区、乡(办事处)为指导,以社区残协为纽带,以康复服务为基础,社会各界参与,资源共享和纵到底,横到边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
3.建立整合化的医疗康复点。
适时抓住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其资源,建立起67个社区残疾人康复室,在残疾人社区医疗上保持覆盖率,提高效率,满足和保障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目前有92%的残疾人就近在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和进行康复训练。
4.建室设点,形成地域化康复网络。
一是做到“三结合”,康复点与社区家庭紧密结合,医疗手术与功能训练紧密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紧密结合。二是实现“三抓三带”,抓康复资源机构带社区家庭,抓医疗带训练,抓集中带分散。三是实现康复室地域化,康复室覆盖了全区范围,确保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子云点评
我们在前边的5篇文章的点评中,分别谈过了社区康复的意义、质量、机构、人员等问题,结合洛阳市涧西区的经验,想谈一下社区康复的策略。
毛泽东同志有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将策略的重要性与政策并列了。就目前社区康复工作而言,由于有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中央与地方的提炼总结,文件俱备,政策明确。各地,特别是示范区在开展工作时,都按政策要求来做。但各地情况有差异,所以采取的策略会有不同,而假如没有好的策略,政策的落实则会大打折扣。
我特别注意到涧西区“经验123”中的“三抓三带”和“三结合”。所谓“三抓三带”和“三结合”,其实谈的是一件事,就是机构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包括治疗与康复的关系),“抓”和“带”强调的是工作的重点,“结合”强调的是“抓”和“带”的联系。抓任何工作,都要有重点,有主次,绝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全抓了,看起来很全面,但可能由于主次不分而造成混乱,甚至什么都抓不好。这就要注意策略,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工作的方法。
机构抓不住,就没有了技术的支撑,肯定影响康复质量和效果,组织的特点也难以体现,但社区、家庭到残疾人又是落实康复效果的显现点,前者是因,后者为果,所以要先“抓”前一点;但没有后一点则效果未能显现,所以又要“结合”,结合才能“带”。这是涧西区的经验。各地区情况有异,但工作的策略却都是要注意的,好的策略是落实政策的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9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