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李明

  摘要:地方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促进地方院校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于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概述,然后围绕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议从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机制、健全考评机制、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六大方面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建议地方院校以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建立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设施、与时俱进地投入教学经费和创建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五大措施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s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of local colleges are outlined, and then around the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go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renewal education idea,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mechanism, perfect appraisal mechanism, perfect inno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y learning mechanism six aspects to construct the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creative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suggests that local colle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faculty, established flexibl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with when all is entered into the education funds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campus culture of the f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关键词:地方院校 创新型人才 机制 措施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sm measures
  基金项目: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S15)
  作者简介:赖李明(1973-),女,广东龙川县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职务:实践教学管理科科长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目前我国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1908所,其中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所以说地方院校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大众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对于怎样的人才才是创新型人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而笔者则比较赞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的观点,他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人才,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意识强烈,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观察力强、观念开放,思维敏捷;二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强;三是拥有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四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五是具有冒险精神、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它既需要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2]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是可分为多种类型的,如根据创新活动的性质划分,主要可分为研究型、综合型、应用型。 [3]而从高校内部分工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数量不多的研究型高校继续承担精英教育,主要承担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众多的地方高校则主要承担大众化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因此,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属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些地方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受学生个体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制度、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学资源条件、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就业难,社会所需人才短缺等不良局面。所以,为了促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科学构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所以建议地方院校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1、更新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气氛,明确一切为学生、教师服务的观念。育才创新,就是以培育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5] 地方院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所以说,更新教育理念是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2、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使地方院校的学生拥有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地方院校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具体要求如下: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要与现实经济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促进学生就业;二是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三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课程。如将《创造学》、《创新思维技巧训练》、《创新能力开发》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循序渐进且较为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原理、方法、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四是要重视校级选修课程的设置,因为校级选修课程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完善教学机制
  (1)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地方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就要突破灌输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式、研讨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因为启发式、研讨式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倡师生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相长。通过有效的交流和研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机制。在地方院校现行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地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议地方院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其实许多地方院校都认识到,仅仅利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创新能力更多来自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和在实践中的探索。所以,各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目标,增强实践教学的计划性、有效性,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
  (3)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机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日益凸显。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是地方院校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所以,地方院校应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机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类特色培养。因为在大学里有不少富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只有对他们进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创造潜能得以迸发,才能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创新型人才。
  4、健全考评机制
  (1)健全考试机制。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各地方院校就必须及时健全考试机制。从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风考纪、成绩的评定等方面着手改革。如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用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避免过分侧重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性考核,多对学生进行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核;严抓考风考纪、要求学生诚信应考;成绩评定要采用卷面或操作成绩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相结合。此外,还应重视考试结果的反馈,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
  (2)健全评价机制
  一是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师教学的向导,如果该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有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方法等评价指标,教师就有积极性从事教学创新、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该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鼓励教师从事教学创新、改革的指标,教师就会缺乏改变教学现状的积极性。因此,地方院校应及时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围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完善鼓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评价指标,以促进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改革创新。二是健全学生的评价机制。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实践等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的微观教育评价。[6]因此,地方院校应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培养更多出色的创新型人才。
  5、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合理的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7]。因此,激励对于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刺激作用。故在地方院校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创新激励机制:首先是健全教师的创新激励机制。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关键性资源,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地方院校在健全教师创新激励机制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更加有针对性和鼓励性的奖项和优化创新型教师奖励办法,如加大对优秀创新型教师的评选表彰力度,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等,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激情。二是健全学生的创新激励机制。学校可通过建立创新学分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三结合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创新成果。
  6、完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善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所以地方院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课堂理论教学应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启发、研讨等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造,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创造能力。另外,还可通过鼓励和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活动做好知识储备。
  四、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的有效措施
  1、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到:“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8]而学者黄光扬认为,“创新型教师是指以创造精神生命为理想信念,以创造教育事业为价值追求,以善于发现和培养创造性学生为根本目的的教师”。[9] 也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密切关系,只有教师工作有创新性,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才能承担起创造未来的责任。由此可见,创新型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地方院校只有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 建立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初至今已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其管理制度却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主要体现在: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仍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为主,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刚性过强,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由。而学习自由又是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10]因此,地方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建立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实行弹性的学制、计划、课程及管理等。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智慧,从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3、完善教学设施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设施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如果这些教学设施不足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用于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场所的建设。否则,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就如纸上谈兵,虚而不实,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难以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建议有关地方院校可通过新建或整合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等方式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切实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实践能力。

  4、与时俱进地投入教学经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学经费的保障,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课内课外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经费支持方能顺利开展。如实验教学经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实习交通费、管理费等。为保证各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各地方院校应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教学经费标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波动较大,各项教学经费的开支也就跟着相应的波动,所以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教学经费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克服各种困难挤出教学所需的各项经费,特别是要满足实践教学经费,否则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提高。所以说,教学经费的满足是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5、创建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1]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样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地方院校需要全体师生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共建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保障培养机制实施的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地方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关注大学生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6-9-23(2)
  [2]汪泓. 借力企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10-12(3)
  [3]刘建国. 创新型人才类型与个性结构的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4]王学成.地方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
  [5] 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41
  [6]何桂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南大学,2002-70-71
  [7]陈鹏.激励产生力量.教育艺术[J].2007.12.58.
  [8]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2,09:(4)
  [9]黄光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Mj.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76
  [10]杜松奇.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11]谢秀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6,(0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