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 迷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把德育放在首位。”
Abstract: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discipline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to the student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program of instruction pointed out explicitly the history classroom instruction “must defer to the program of instruction request, completes the historical teaching comprehensively three duties, places the first place the moral education.”
关键词:德育历史教学
key word: Moral education history teaching
初中新课程《历史》按照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线索,把纷繁的历史知识用相关理论组织起来形成专题,有较强的中外比较、前后比较的思想意识,因而具有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丰富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闻名古国之一,传统的爱国主义源于古代,表现为对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优秀传统执着的爱和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如: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岳飞的“精忠报国”;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的爱国主义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救亡图存是其核心,无数革命烈士为救国救民,面对强敌,英勇无畏,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壮举。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等等。学习上述史实,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素材。
中国古代:1.大禹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会了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2.鲁班精神:削木为器,飞三天而不落,体现出敢想敢为的创新精神。3.屈原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出为官惜民的忧国忧民精神。4.商鞅精神: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用语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却被施车裂之刑,体现出革久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中国近代:1.抗战精神: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勇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3.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现代:1.王进喜精神:为中国有自己的石油忘我工作、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2.红旗渠精神: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苦战十个春秋,终于在太行绝壁上修筑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奶油的苦难历史。
三、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兴则国家兴,道德衰则民族衰,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公民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讲述南宋诗人陆游时可引用《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166年,陆游被罢官免职,但他并未消沉,而是以梅花自喻,矢志不移,保持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完美人格。明代的于谦,以国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用《石灰吟》表达了自己的正值伟岸、冰清玉洁,“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倘若青年学生都能从历史中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历史为鉴,砥砺自己,就能成为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的道德公民。
四、美德教育
历史美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历史美就是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过程,即历史成果。历史美具有真实性,“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历史,是以事实为依据,按其本来面目叙述和总结构的,如同真实的自然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样,真实的历史美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戚继光抗倭能激发学生为保卫祖国献身的斗志,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的历史事实能唤起我们献身真理的精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面描绘人物一霎那微笑的神情,这微笑表现在嘴角、眼角、面颊上,她右手轻轻的扶着左手,姿态端庄而宁静,背景是一片自然风光,衬托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历史美具有哲理性,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理想的进步性。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历程,显示了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总之,历史上有很多陶情益智、净化心灵,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可歌可泣的德育事迹,我们要因势利导,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借助历史课的独特优势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素质和品位。
参考文献:
[1]郭秀清.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福州师专学报, 1999, (04)
[2]李芳.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