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结合“新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洁
摘要: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辅导员应利用“新传媒”,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other day, Politbureau member Comrade Li Changchun, in “the 18th Chinese news prize ninth session of Yangtze River bow case exerts the prize promulgation public lecture” on to make the important speech, pointed out that must display the Internet, the handset and so on emerging media function, raises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level unceasingly, has well to the university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profi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The instructor should use “the new media”, develop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ly the channel and the space, strengthens thinks of the political work the validity.
关键词:新传媒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 有效性
Key words: New media university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validity
作者简介:李洁(1982-),女,安徽宿州人,上海电机学院汽车工程系政治辅导员,历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24-02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网络和手机短信以其互动性、广泛性、非即时性、非现场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日益成为大众喜爱和广泛采用的“新传媒”方式,成为信息交流的新颖形式和社会互动的便利方式,同时更对处在思想转型关键阶段的大学生起到深刻的影响。国内许多大学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大学生利用手机上网也日益普遍,网络使得大学校园的“围墙”消失,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变得十分便捷。这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辅导员结合手机、网络等“新传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契机和挑战。
一、辅导员结合“新传媒”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手机移动互联网更是为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接受力的大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网络世界的大门,拇指按动手机键盘,新闻、天气、游戏、星座……各种信息汹涌而来。紧随信息化浪潮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网络不良信息的充斥给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度,网络的虚拟性也带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问题。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全力抢占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使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成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确保先进文化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32.3%,是上网用户比例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使用群体。而随着移动通信的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手机保持联系、传递消息,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拥有手机。过去在高校里要联系和通知同学参加活动,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跑很多地方,打很多电话;而现在,学生干部只需通过手机短信、移动飞信业务,或登陆互联网的QQ群、MSN、e-mail等通讯软件,输入通知内容,即可快速而完整地将信息传达给绝大多数的同学,大大缩短了时间与周期。因此随着高校信息网络化办工建设的发展与普及,运用“新传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硬件环境已经具备。
二、辅导员利用“新传媒”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要利用“新传媒”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
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比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它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除了具备进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外,还应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热别是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重视技术的学习,具备探索“新传媒”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的开拓精神,提高政治敏感度,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一)、构建手机、互联网、文件发布、口头通知四位一体的信息发布渠道。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学生是否能第一时间完整了解学校的管理政策、就业、活动等各项信息是辅导员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手机短信、网上飞信、e-mial、QQ群、msn等多种“新传媒”方式弥补了以往文件发布和口头通知的个别性、单向性、滞后行等不足,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适时利用手机、互联网开展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优秀评选、网上满意度调查、征集优秀短信等活动,在活动的同时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发挥活动载体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强化作用。
(三)、强化思政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和互联网通讯工具、博客等多种“新传媒”方式,做好与学生实时互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如学习答疑解惑、勤工俭学服务、求职就业指导、评优评奖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疏导等等。手机短信、网上聊天、邮件传递等方式减少了学生在面对老师时有可能出现的紧张不安和拘谨尴尬,缩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也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收教育和帮助,在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同时融洽师生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借助“新传媒”吸纳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当前,全国多所高校开辟了校长信箱、网络留言板、网络BBS校务讨论专栏等信息平台,将学生的意见、建议、愿望、要求及时反映出来、反馈回去,与之前的热线电话、座谈会、领导接待日等形式相结合,吸纳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学生树立校园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身校园责任感。
三、结合“新传媒”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应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就上海市而言,当前上海市的多所高校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校园网BBS管理系统,如华师大的“红色方阵”、上海师大的“学思湖畔”、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搭建起大学生沟通交流和师生互动的平台。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出台的“思政教师实名制博客”,每年通过全校性的评比遴选出一批最受欢迎的优秀博客,成为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思政教师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及学习资料写入自己的博客,让老师和同学来共享、讨论,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完全平等,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这无疑是一个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案例,值得各高校借鉴。据上海交大优秀思政工作者介绍,上海交大为了保证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校园网络建设和思政队伍建设上下了大力气。首先是在逐步的探索中已建立起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管理系统,可以较为及时且有效地为校园网上的信息和言论做合理、合情的引导;其次是学校为每间学生宿舍安装了静态端口,保证了间间宿舍通网络,同时所有在校学生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即可上网,且无需计算流量,这也为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和在网络的平台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上海交大还建议作为思政工作者的辅导员老师们都建立自己的思政博客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或在网上经常与学生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当然,我们在借鉴上海交大网络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原有的“面对面”谈心、交流等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须防止网络化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概念化和异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多样性的方式扩大与学生个体的人际交往,加强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不稳定情绪等,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简而言之,作为大学里的思政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加强自我学习、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手机、网络、博客等“新传媒”手段作为思政教育新的传媒和平台,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人的工作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做,人际间的真诚交流是任何物质高科技所替代不了的,只有把二者紧密相连,“网上网下”相结合、“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才能够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潘敏,《高校工作实务丛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4月。
[2]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关于大学校园“短信文化”的思考》,《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3]刘思林,《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2月。
[4]谢小刚、张丽娟,《搭建高校管理新平台,引领青年学习新时尚》,《高校管理》,2005年3月。
[5]张恒龙,《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运用》,《新媒体》,2006年第2期。
[6]曾霞,《浅谈短信兴起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9月。
[7]傅绍斌,《网络和短信――师生沟通好帮手》,《湖南教育》,2007年5月。
[8]吴喜涛,《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在德育中的运用》,《新西部》,2007年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2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