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标准化改造:“重庆号”领航内河航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 睿

  2010年,一支重庆船队,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领航员。
  它一举创造了“水路货运平均运距最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最大、船舶平均单位能耗最低、水运货物周转量最大、船舶平均年龄最小”五个全国第一。
  这一切,就发生在几年间。
  
  小船之困
  
  2003年9月,三峡永久船闸。
  “堵‘车’了。”一艘载重1500吨的重庆籍干货船上,33岁的大副李长明倚着栏杆,向前眺望。
  前方1000米处,黑烟四起,传来“突、突……”的柴油机嘶吼声,二三十艘小型货船挤成一堆。为编队通过船闸,它们在缓慢调整船距。
  当年6月1日,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从此,千吨以上的大中型船舶可以单独过闸,中小型船舶则需要排成方阵“爬楼梯”。
  此时,长江航道上的小型船舶占80%,型号数百个。它们马力小、速度慢,常常造成拥堵。
  大约30分钟后,小船们开始过闸。李长明的船紧随其后。它的发动机已经使用了20年,柴油难以充分燃烧,常在江面上留下大量油迹。
  “跑一趟宜昌,要漏几百元的油!”李长明听见轮机长抱怨。
  “我们大船还好,那些小船漏得更多!”李长明安慰道。
  淡绿色的江面上,柴油引擎的鼓噪渐远,只剩下一条斑驳的油迹。
  水手们管这叫“亮尾巴”――那时,船舶产生的燃料残液和生活污染物,大部分被直接排进航道,在北起松嫩水网、南达珠江流域的中国内河航道上扩散。
  三峡成库后,新航道水流不再湍急,污染物更易堆积,航道堵塞和大面积污染的风险随之增大。
  “现代化船闸,需要标准化船舶。”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呼吁。
  淘汰耗能高、载量小、技术落后船舶,启动标准化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同年,国家交通部启动内河船舶标准化工程。一场推广“大吨位、低能耗”船舶的行动,在长江上游展开。
  拥有三峡大半航道的重庆,首当其冲。
  
  无米之炊
  
  2004年,重庆川江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跃文,常独自望“船”兴叹。
  川江船务成立于1997年,拥有14艘集装箱货船,在当时是“重庆江面上的大船队”――单船载重量可达2000吨,总载重量在三万吨左右。
  随着三峡蓄水,万吨级船队将直达重庆。长江航道单向通过能力从2003年的10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相当于增加四至六条同等长度铁路的运量。
  对于当时总运力尚不到100万吨的重庆航运业而言,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川江船务必须长大!”王跃文的大船梦迅速被点燃。
  可是,建造一艘5000吨级的标准集装箱货船要1500万元左右,他却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长期贷款。无奈之下,王跃文只好触犯经济学禁忌――冒着极高风险,用银行短期贷款进行长期投资。
  和王跃文一样,融资难困扰着重庆300多家船企。它们的船舶平均吨位仅301吨,型号杂乱、船型陈旧,迫切需要标准化改造提升实力;但银行又对它们缺乏放贷信心。如此往复,船舶越来越破,污染越来越重。
  “不突破船企融资困境,标准化改造将成无米之炊!”忆及当时情形,重庆市港务航运管理局船舶检验处处长张胜鹏深感忧虑。
  
  融资“太极”
  
  突围的号角在2007年吹响。
  2007年4月28日,重庆出台《关于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引导金融力量支持船舶标准化改造,并每年拨付4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4000万元怎么花?”重庆市交委面临选择。
  以前的做法是直补:4000万元分成小份,新建一艘补助一艘,分完拉倒。
  另外一个办法是:用这些钱作担保,向银行贷款,再用贷款扶持标准化改造。这样做,政府必须承担担保金损失的风险。
  和本土船企、金融机构多次碰头后,市交委决策者选择了第二种。
  市交委所属的市港航局立即展开行动。2007年最后几个月,市港航局工作人员开始两头跑:在金融机构面前,他们力陈“投资航运潜力无限”;在船企面前,他们又反复说明“政府担保,风险小”……
  付出很快有了回报。
  当年底,市交委和重庆市三峡担保公司达成协议:市交委每年以4000万元资金作担保,获得三峡担保约三亿元贷款。
  随后,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重庆市交通设备融资租赁公司相继加入协议。
  那段时间,市港航局运输处处长苗浩野和同事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仅要审查受贷企业的资质,还要给这些企业当“媒人”:“对本土航运业缺乏了解,是金融机构投资乏力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办起了‘银企鹊桥会’。”
  在“银企鹊桥会”上,王跃文获得了宝贵的无形资源――和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联系。
  很快,政府担保的贷款,便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船舶标准化改造中。
  “四两真能拨千斤!”峡江航道上,随着这记漂亮的“太极推手”,融资瓶颈被悄然突破,船舶标准化改造随之风生水起。
  
  巨舰时代
  
  2010年,一大型造船厂里,17艘5000吨级标准化集装箱货船正在火热建造中。它们建成下水之时,川江船务的运力将净增97000吨。
  这让王跃文感觉像做梦。
  从2008年起,政府担保争取到了3.69亿元贷款,为26家船企提供标准化改造资金。其中6000万元,为川江船务的标准化改造注入了动力。
  这促使王跃文全线出击:投入两亿元资金,建造17艘大船,同时让14艘非标准化船舶全部退役,一次性实现船队标准化。
  届时,川江船务将迎来实力飞跃:5000吨级标准化船舶的运行成本,和以前2000吨级非标准化船舶持平,而收入却是后者的2.5倍;每载重吨的能耗下降三个百分点……船队具备超过12万吨的运力,跻身重庆本土船企五强之列。
  川江船务只是急速膨胀的“重庆船队”的一个缩影。
  2009年,重庆累计淘汰非标准化船舶2000多艘,在每100艘重庆籍船舶中,标准化船舶从2002年的五艘上升到35艘;单船运力从301吨提高到1400吨,总运力增加到397.5万吨。
  经济和环保效益随之凸显:同年,重庆水运共节约燃油近50万吨,节省资金约32.5亿元,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0万吨、碳氢化合物1.4万吨……
  水路货运平均运距最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最大、船舶平均单位能耗最低、水运货物周转量最大、船舶平均年龄最小,随着这五顶桂冠花落重庆,“重庆号”成为中国内河航运最耀眼的“绿色船队”。
  今年,王跃文的新船队将全部投入重庆到上海的内河航运中。
  “这光景,旷古未有啊。”王跃文眯起眼睛,脑海里,一支庞大船队正在破浪前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0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