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林村老中青三个人的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维

  按照重庆市委办公厅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第四批第一组的“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在潼南县双江镇双林村七天时间的亲身体验、真情交流,在心灵震撼之余,也得到了一些心酸的启发。
  
  将部分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先期纳入政府“民心工程”,尽到党做“儿女”的孝心
  
  到双林村的第二天下午,我们探望了一位85岁高龄、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打开房门,眼前的一幕让我顿感惊讶――老人满脸的皱纹,花白的胡须,斜躺在床上,一大堆破棉袄胡乱地堆在老人身上,床头横七竖八地摆着几只破棉鞋,床脚放着一个装着粪便的木桶,地上湿漉漉的。房间没有窗户,看不到阳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
  老人看着我们进来,没有动弹,也没有说话,略带泪花的黯淡眼神,透露出充满沧桑的无奈和平静。后来我们了解到,其实老人有两个儿子,经济条件都还过得去,但都不怎么管他。当时我想,这可是他们的父亲,怎么能冷漠无情到看着他生活在如此肮脏阴冷的屋子里?
  在双林村,类似这种情况的老人还有一些,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现在也正是他们一生中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但是子女之间要么相互推托,无人接管;要么外出打工,无暇顾及,致使一些老人的生活落寞而凄楚。
  我想,对这些老人,亲生子女不管,我们党不能不管。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能否考虑将这一群体先期纳入政府“民心工程”,配套建好农村养老院,让这些老人在有生之年能尽快搬出冰冷的“黑屋子”。
  
  年轻一代农民工背负着巨大思想压力,其思想动态需引起高度重视
  
  我在双林村借宿的这户农家,大女婿是“80后”农民工,初中未毕业就满腔抱负外出打工,主要从事大型户外广告的高空安装,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头部缝过好几次针;在外多年也经历过数次讨薪追债,至今还有5000多块钱尚未追回;后来他跟基层政府部门也打过交道,但曾遇到漠视和冷落。现在,在他眼里,国家政策都挺好的,但下面执行起来变了样;在他眼里,农民工的压力很大,远远超过了城里人。
  据我们了解,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一代农民工,无一技之长、农活不愿干,城市留不住、农村不愿留,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确实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内心压抑着愤懑甚至有些对立情绪,这已经构成了农村不和睦、城市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将来他们这一代人该怎么办?我想,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机会。同时,在农村青少年进入社会前做好教育引导,避免他们因一时受挫而走到社会对立面。
  
  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进城,这是亲人的期盼、时代的呼声和民族的需要
  
  在双林村,我们去看望了一位八岁的“留守儿童”,名叫丁正扬。小正扬从三岁起就跟着外婆生活,已几年未看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了。这是个有些单薄、胆怯和孤僻的孩子。我们关切地问了他一些问题,他都不回答。临别时,我们同组的荣霞同志搂着小正扬,心疼地问:“孩子,你还记得你爸妈的样子吗?”小正扬愣了一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郁。那一刻,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酸楚,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在感慨这种离别的心酸之余,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据了解,双林村还有“留守儿童”155名,在全县、全市、全国,“留守儿童”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是跟着老年人一起生活。现在,仅靠农村地区办好学校、做好心理疏导,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这一根本问题。“留守儿童”因农民工外出打工而产生,农民工输入地所在的城市在使用廉价劳动力、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当地政府理所应当承担起抚育农民工子女这一社会责任。让孩子能够跟父母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亲人的期盼,也是时代的呼声,更是民族的需要。
  双林村这老中青三个人的故事,反映了当前农村中的部分突出问题。这在书上找不到,在会上听不到,在文件中更看不到,只有真正走到农村、走进农户,才会有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和启发。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办公厅秘书一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1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