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板眼”搞活传统养殖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思华
在“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铜梁县,传统养殖业在引入现代科技这个“新板眼”加以改造后,取得了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双丰收”。
“工厂”产出特优鱼
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欧洲丁桂、俄罗斯鲟鱼、美国银鲷、胭脂鱼等特种名优鱼,如今却从位于庆隆乡的重庆天盛龙源实业有限公司的水产养殖“工厂”里“游”上了市民的餐桌。
毓青山上有一股终年保持28.3℃恒温的温泉,水中的微量元素适合温水型和冷水型鱼类的养殖。2001年,天盛龙源公司在这里建起了特种鱼养殖场。
根据山势和水的落差,鱼塘修建成梯田状,形成“养鱼车间―中高档鱼―常规鱼”立体养殖链,采用申请了专利的“淡水鱼类工厂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养鱼车间”是位于阶梯鱼塘最高处的30个巨大圆形鱼缸,每个鱼缸上方,泉水喷洒进入缸中。鱼缸用过的水和污物引入下层的常规鱼塘再次使用。据养殖工厂技术人员介绍,这是车间养鱼技术的核心内容,可自动充氧、排污、控制水位,养殖密度远远高于普通的养殖方式。这30个鱼缸每年产特色鱼30吨,产量是普通养殖方式的50倍以上。一个“车间”只需一个工人管理,饲料量可减少40%,不需机器充氧,用水量只有常规水产养殖的2/3。传统养鱼需要在鱼塘、溪河里大量施肥育鱼食,污染水源,还会造成鱼和人畜争水。而车间养鱼不但不污染水源,鱼虾还会吃掉水中的杂物,净化水源。
去年,该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3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上市量达到3000余吨,其售价是普通鱼的5―10倍。如今,“优质特种水产”已是该县农业四大重点项目之一,庆隆乡的“养鱼车间”将被建设成重庆最大的优质热水鱼养殖基地,每年将有1亿尾特种鱼苗“游”向整个西部地区。
新奇的“鸭子公寓”
太平镇团碾村村民彭明忠原来被大家称作“吆鸭户”,因为当年他贷款买来喂的一群鸭子死光光,经济收入在村里“吆鸭子”。
“都怪我那时不懂科学,蛮干。”忆起当年的失败,彭明忠后悔不已。
县畜牧中心和镇里科技人员“会诊”的结果是:卫生差导致“瘟疫”流行。于是,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建起了“鸭子公寓”:将鸭舍修高扩宽,空中架起竹篱笆,将鸭子从水泥地面请上“竹楼”,污水和粪便通过竹篱笆漏下……效果立竿见影,彭明忠去年养鸭2万余只,纯收入约6万元,成了村里科技养殖的“领头鸭”。
如今,在年产水禽2000多万只的铜梁县,许多乡镇“鸭子小区”成片。土桥镇水禽生态养殖小区除了有供鸭子睡觉、下蛋用的“卧室”外,还配有供饮水、洗澡的“游泳池”、餐后散步的“运动场”,周边还有绿化区净化空气。小林乡益农禽业的良种鸭享受的是“终身套餐”:鸭苗在有空调棉被的“托儿所”里长大,幼鸭住的“幼儿园”是通风透气的“竹楼”;成鸭住的“少年宫”一半修在坡上,一半修在水上,可随便跑步游泳;蛋鸭除了跑步游泳会“情人”,还可以到“女子疗养院”产蛋。水口镇天星寨山顶几千只鸭子住进“别墅”当起了“隐士”。山顶有片柑橘林,主人张正隆在林间刨沟蓄水,将鸭子养在橘林水沟里。橘树不用浇灌,鸭粪正好施肥。
生态养殖场更大的价值还在于环保和循环利用。过去,房前屋后的散养污染了水源和环境。如今,生态养殖将禽粪变废为宝,干粪收集起来作为肥料出售,湿的通过“下水道”流入净化池中生产沼气,沼气液是优质的有机肥,再用于农田。有的养殖大户每年仅卖鸭粪就能收入上万元,还节省了燃料钱和肥料钱。
农妇成养蚕“大户”的背后
“相信科学是我养蚕致富的法宝!”年养蚕收入达4万余元的大庙镇石院村农妇李义芳说。
只有高小文化、51岁的她去年2月被评为“重庆市蚕桑生产科技示范户”,来自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取经人员挤破了她家的门。
从1988年开始,李义芳沿用传统方法栽桑养蚕。但在2001年她吃了亏,养的蚕死了大半。抹掉眼泪后,她请来了县上的蚕业技术员。技术员告诉她,蚕儿得病是因为通风条件差,消毒不彻底。
“养蚕要懂科学。”技术员说。她记住了这句话。从那以后,凡是县里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李义芳都首先响应,积极尝试。
2004年,铜梁县推广省力化固定蚕台新技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李义芳搭建了新蚕台22架。“使用新技术,我只需要请两三个人就行了,节省了15个工人的劳务费和买2000个簸箕的钱。”李义芳介绍,以前用竹簸箕养蚕,蚕长大后,每天要将蚕从簸箕中捉出,清除桑叶渣和粪便,再一只一只放回去,这样的工作每天要重复4次。养1张蚕大约要30个簸箕,每个簸箕大约重40斤,每天要端上端下四五次。“养蚕58张,在使用省力化蚕台以前想都不敢想!”李义芳惊喜地说。
科技养蚕让铜梁蚕桑业蓬勃发展,像李义芳这样的大户就有4.8万多户。近年来,县蚕业部门不断推广优质桑种、新蚕具和养蚕新技术,如小蚕共育、地面养蚕、林间养蚕等。去年11月,试育第五季蚕获得成功,在全国首开先河。
蚕桑业不但鼓了农民的钱袋,还绿了大大小小的山坡,目前该县桑树已经达到16万亩、1.5亿株。科技种植探索的成功,不但为农民换来了大把钞票,还换来了百里青山。
・专家观点・
郭书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
现代技术促进农业功能“多元”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运用工程技术、化学技术以及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除了上述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之外,还应突出生物技术,形成“3R”(“3R”,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生产链。
农业本身就是生物性产业,大面积使用生物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包括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实现循环利用;可以发展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缓解石化能源枯竭与污染环境的压力;可以改造中低产田以及沙荒地、盐碱地等,扩大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可以改善农村生态与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促进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能源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功能等;可以使我们悠久的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嫁接”起来,产生新的农业文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2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