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次深情的寻访:穷村新生有多少种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穷村新生
  ――寻访库区整村扶贫模式
  主持人:刘文娅
  
  一块褐色的大石头拱破干裂的荒坡,伸出来,悬空,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自地面垒起来,将它撑住,七歪八扭地留出一个洞,洞上方的石壁上,东歪西倒地刻着一行字:“梁富高,出生在6村5社。”
  这是丰都县一特困村民住了近40年的“家”。
  我推测那个叫梁富高的,用錾子在石头上刻这行字的心理:生时为房,死后为墓。
  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悲凉!
  因此,丰都县扶贫办主任郭庆立说:“我们做扶贫工作的,身心常常受到摧残!”“说摧残不准确,应该是震撼!”重庆市扶贫办副主任赵綦雅说。
  无论是摧残还是震撼,我们都不能不承认,走进特困村,这样的场景,的确触目惊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穷村,就是指特困村。据市扶贫办调查,在我市的特困村中,人均年收入在600元以下,危房率达14.4%,砖混结构住房户比例只有5%,1.5%的农户没有房住。其中,位于三峡库区的特困村,尤为困难。
  因此,尽管我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重庆直辖后实施的“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也硕果累累――在5年时间内,让360多万贫困人口告别了绝对贫困,然而扶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同样是扶贫,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扶贫资金有限,过去的扶贫,主要着眼于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极其有限的扶贫资金,像撒胡椒面似地普遍撒,虽然能够救急,但不能让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梁富高们从真正意义上脱贫,甚至不能满足扶贫工作人员的帮扶心理――已在涪陵区扶贫办工作一年多的选调生石以超说:“每一次扶贫,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痛苦的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户都急需帮扶,但扶贫资金有限,我们不能不进行选择和取舍,从特困户名单里每删除一个,我们的心就痛一次。”
  于是,在“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从2001年开始,我市在广大农村发起了一场“千村推进”的整村推进扶贫攻坚战,通过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覆盖、整体推进,从整体上达到扶贫目的。
  整村推进扶贫启动5年后的2006年春天,为了配合以研究解决三峡库区发展和移民问题为主题的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的召开,本刊决定对三峡库区整村推进的扶贫工作模式进行一次扫描,以期“挖”出经验,对扶贫工作的深化乃至库区的新农村建设,能有样板借鉴。在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记者一头扎进三峡库区,走进梁富高们的家庭和他们所在的特困村,开始了深情的寻访。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记者除了看见漫山的桃红李白,还分明看见,在一些春风拂过的贫困山区,幸福正像花一般绽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3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