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档案”现象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红解
时下,档案愈益受到媒体青睐。一些媒体对档案的兴趣已不甘心停留在消息报道层面,还别出心裁地以档案来包装栏目,以此显示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内幕性等。于是便有了明星档案、检察档案、餐馆档案等。这些以档案为名的栏目内容,与业内人士对档案的理解并不完全趋同。比如,明星档案无非是有关明星的姓名、性别、身高、体重、血型,还有星座之类的;餐馆档案则罗列了地址、电话、菜系、特色、价格、环境等。倘若按照档案管理学教程上的释义,则够不上纯档案,但毕竟还有接近之处。这类现象,姑且称之为“泛档案”现象。
“泛档案”现象折射出社会档案观念的嬗变。现在对档案的理解不囿于神秘兮兮的人事档案的已不在少数。求职有求职档案,看病有病历档案。档案的直接记录性和参考凭证作用,已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运用。档案的亲和力比任何年代都强。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20多年来宣传档案工作、普及档案知识的成果。甚至有时让我们进入了两难境地。我们不断宣传档案的珍贵、稀缺,当人们一旦认识到档案价值后,很可能就奇货可居。于是档案进入了文物市场,放上了拍品交易柜台,身价骤然显赫。即便是单位所有的档案,或不愿依法移交,或擅自把好东西留下,综合档案馆的接收征集工作较之以往增加了难度。当然,从另一角度讲,即便一时进不了档案馆,藏档于民,总比散失、遗弃要好。
“泛档案”现象也凸现出了档案人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襟。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刚跨进档案局(馆)时,接受的第一课便是什么是档案。对档案与文件、档案与资料,乃至与文物的区别,都能领略要义。印象最深的是,档案是立卷归档的文件,不立卷就非档案。尽管那时也有困惑:既然如此,何以解释征集档案?但终究未敢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倘若倒退二十多年出现“泛档案”现象,我们的前辈准得跟你急。好在时代发展了,档案观念得到了整体颠覆,档案人在普及社会档案意识的同时,也普及了自己的档案社会意识。文档一体化、电子档案的出现,更是成了档案人观念变革的助推器。
“泛档案”现象与“泛文化”的兴起也许不无关系。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会不受到“泛文化”现象的影响。当今对文化的挖掘和熔炼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热热闹闹,尽管有人并不认同这种“泛文化”现象,但老百姓却乐意享用各种名堂的文化,而不在乎其概念的表述精准与否(当然,所谓的黑道文化、拍马文化之类不在其列)。看来,“泛文化”也好,“泛档案”也好,都是时代的产物。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当然,存在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当节制,过犹不及。泛而滥就成灾了。在“泛档案”现象前,档案人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对于档案行政部门和档案馆来说,要着重把握好法定档案的概念,即《档案法》中所指的档案,这是我们行政监管和接收征集进馆的重点对象。倘若对“纯档案”弃之不管,而热衷于“泛档案”,那岂不本末倒置?业内对实物档案含义的讨论 热闹了一阵子,但至今未有明确结果。以笔者愚见,如果将无档案价值的各种实物大量接收征集进馆,那档案馆岂不成了“泛档案馆”了?其次,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不容忽视。比如,现行文件阅览窗口的开设,拓展了档案馆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利用“红头文件”,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红头文件”进馆后都有一定的封闭期,市民反而不能看了。还有,当市民不满足于现行“红头文件”,还要看历史“红头文件”,即已进馆的“红头文件”时,却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尴尬境地。诸如此类,看来要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泛档案”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对此,档案人要有积极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和分析这一现象,因势利导,推进档案工作发展。这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8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