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键在于一个好的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宛志亮

  
   地处祖国西北、黄河上游的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14个地、市、州和86个县、市、区。略呈“哑铃”形的甘肃版图,东西宽、南北窄,举世闻名的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1600公里,使甘肃自汉唐以来就是沟通东西方交往的要道,更是今天开发大西北的纽带和依托。甘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多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社会实践,孕育出丰富的档案遗存。就此发展起来的甘肃档案事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磨砺后,正以稳健的步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
  
  创新服务谱新篇
  
   2003年,甘肃各地认真贯彻全国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建档,省局也及时出台了《甘肃省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到年底,全省已有11个地、市、州相继在核心城区的40多个社区进行建档试点,初步形成了由党委政府领导、档案与民政牵头、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局面。
   开展现行文件查阅服务工作,是档案部门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档案馆社会功能、积极投身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5月,省委办公厅向地、市、州和省直各部门转发《甘肃省档案馆关于收集省直机关现行文件的实施意见》,对档案部门开展现行文件查阅服务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到年底,全省已有省馆和张掖、定西、天水、武威、酒泉、平凉等地、市及19个县、市、区的26个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挂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为使不属于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得到安全妥善保管,2003年12月,甘肃省档案馆成立了“档案寄存服务中心”,向社会推出档案寄存服务业务,一些县区档案馆也摸索开展了类似服务,进一步完善了综合档案馆的服务功能。
   甘肃各级档案部门着力创新服务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2003年共接待各方面利用者6.48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20.6万卷册,为利用者复制档案资料60万页,新出编研成果171种,充分发挥了档案在领导决策、经济建设、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仅据对102个档案利用典型事例统计,就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3575万元。
  
  依法管理见成效
  
   2003年,甘肃各级档案部门认真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能,会同人大等部门对全省2200多个单位进行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强了对基层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在执法检查中,依法查处了一些违犯档案法的事件,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出了整改通知。同时,各地结合执法检查,还切实解决了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凉市档案局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积极与有关县区领导研究整改意见,为灵台、泾川、崇信3县解决了档案管护费问题,并落实资金7.3万元,为所辖7个县区档案馆配备了防火防盗设施。省局还根据《行政许可法》的原则,清理了原有的档案法规,并编纂了《甘肃省档案规范性文件汇编》,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档案法制工作。
   根据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变化大,档案人员变换多的实际情况,2003年省档案局修订了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工作制度,调整了协作单位,并组织各协作组对成员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结果表明,省直单位认真贯彻了《档案法》和《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机关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电力、林业、交通、公安、水利等专业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对直属单位档案工作监督指导力度,使本系统的档案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各地还继续大力推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为计算机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并因地制宜,继续采取“三集中”、“百分制考核”等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抓机关文件年度归档,做到了机关文件材料整理归档“当年清”。
   去年,甘肃省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决策,“抓好项目建设”成为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档案部门充分发挥行政职能,建立和完善项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断深化对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省局和林业、交通、电力等部门加强了对退耕还林、高速公路、城乡电网等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验收;白银、酒泉等地要求在重点项目建设中,依法吸收档案部门对项目档案进行全程指导和检查验收。同时,各地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项目建设的科学决策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随着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各级档案部门按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重点抓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工作。武威、酒泉、甘南、庆阳、定西等地档案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善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审批程序,妥善解决了辖区内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与流向问题。
   甘肃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省份,农业发展在全省小康建设中至关重要。开展农村建档工作以来,基层档案干部深入乡镇农村,积极指导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做好“三农”档案工作。张掖、酒泉、定西、天水等现已初步建立起以旱作农业、节水滴灌、雨水集流、病虫害防治、土特产品开发等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档案网点;全省1530个乡镇中1440个建立了规范的综合档案室,17000多个行政村大部分已建起以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有关政策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档案。“三农”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促进甘肃农业发展、推动农村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建设发展结硕果
  
   档案资源建设方面,省、地、县10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正常接收档案194078卷(册),同时出色地完成了“非典”文件材料的接收进馆工作,并积极参与本地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现场收集、拍摄档案资料;省馆和天水、定西等地档案馆积极收集、征集珍贵档案、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资料,丰富了馆藏内容。此外,还抢救重点档案9345卷,完成全年计划的173%。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根据档案安全保管的实际需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完善保管设施、改善办公条件:14000平方米的甘肃省档案馆新馆和7000平方米的兰州市档案馆新馆即将投入使用,尤其是兰州市馆的建成,结束了省会兰州没有独立档案馆库的历史;白银、平凉、酒泉、天水等市和部分县区维修档案馆舍、更新保管设施;庆阳市档案馆一次性安装密集架240组,并计划2004年再安装140组,彻底解决库容不足问题。
   信息化是目前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为了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甘肃省去年出台了2003―2005年《甘肃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并首次将计算机和档案专业软件的配置列入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促进了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2003年,全省市、县档案馆新配计算机69台,档案专业软件90套,多数县市开始了档案目录计算机录入。截止去年底,金昌市档案馆数据库已录入文件级目录15万条,并计划在2004年建成“三网一库”,实现内部局域网与政府信息网对接;天水市档案馆更新设备和软件,录入文件级目录14万余条,案卷级目录46000多条,全文扫描输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等全宗的档案3万多页万条;省档案馆初步实现了计算机存储与检索;省馆和天水、金昌、嘉峪关等市档案局馆开通了档案信息网站。此外,定西、庆阳、平凉等市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
   “十馆百室”示范工程是甘肃省档案局2001年向全省推出的创建示范档案馆室活动。三年来,各地按照“确保质量、控制数量、严格标准、宁缺毋滥”的原则,积极开展档案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共有121个单位达到标准,其中包括:张掖、天水、平凉3个市级档案馆,临泽、张家川、徽县、榆中、迭部5个县级档案馆和113个各级各类档案室,实现了三年建成“十馆百室”示范工程的目标。这些示范档案馆室在甘肃档案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模范的带动、辐射作用。
   档案宣传工作是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有效途径。去年,省局根据形势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在档案行业内部搞宣传的思路,组织召开省内各大新闻单位档案宣传工作座谈会,积极与新闻媒体配合,使档案宣传广泛地走向社会。省馆还结合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和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先后两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在《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报刊上刊发档案宣传专版5个。据统计,2003年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仅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就达220余次,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加快甘肃档案事业发展速度,近两年省委办公厅先后向全省下发了〔2002〕29号文件和〔2003〕66号文件,提出了全面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实际困难的途径和方法,明确了甘肃档案事业发展的思路,相信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甘肃档案事业必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