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一词源流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英玮
摘要:档案行业是信息行业,但是学术界对于“信息”一词的起源一直纷争不断。目前流行的廉洁有两种:一说为起源于唐代,另一说为起源于晋代。实际上,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从词源上来看,在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信息”一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关键词:信息词源历史
目前,学术界对“信息”一词的辞源的研究,主要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许多学者在文章和著作中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信息”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中的《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中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其二是司有和在其专著《信息管理学》(以下简称“司文”)一书中提出的新观点,即认为“信息”一词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本文拟就这两种观点,谈谈有关看法,以便促进我国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三国”说的考证
司文认为:“‘信息’一词,在汉语中古已有之。据考证,最早见于《三国志》:‘诸葛恪围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王子俭期曰:正数欲来,信息甚大。’”并据此认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史学家,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就是说信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3世纪。”司文还以此为据反驳了以往一些学者的观点,指出:“许多信息学著述中都摘引‘梦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诗句,认为信息一词最早出于这首‘唐代诗人李中在《碧云集》中所写的《暮春怀故人》一诗’。其实,该李中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人,并不是唐代人。南唐立国是公元902―929年,比《三国志》的写作年代要晚近700年。”这段文字似乎有根有据,分析也是入木三分,初读之颇感受益匪浅,但是却也在高兴之余产生了一些疑问:
第一,南唐立国的时间并不是司先生所言的公元902―929年,而是937―975年。南唐共有国39年。
第二, 引文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一语中的“正数”不知作何解释?故疑为讹文。
第三, 《史记》、《汉书》、《后汉书》及《三国志》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史书,但却没有听说哪位学者从中发现“信息”一词。故深疑之引文是否确实。
基于上述疑问,笔者深入查阅了有关书籍,特别是《三国志》一书中司文所引之句。结果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参见中华书局1987年12月于北京第9次印刷的《三国志》(全五册),卷一,第127页)中发现了司文的引文出处。其原文为:六年春二月已丑,镇东将军毋丘俭上言:“昔诸葛恪围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为贼所得,考问所传,语整曰:‘诸葛公欲活汝,汝可具服。’整骂曰:‘死狗,此何言也!我当必死为魏国鬼,不苟求活,逐汝去也。欲杀我者,便速杀之。’终无他辞。……”从这段原文中,我们确实无法找到司文中后面的那一句至关重要的引文,即:王子俭期曰:“正数欲来,信息甚大。”那么,这段文字又是从何而来呢?经过仔细搜寻,笔者终于在《椒生随笔・卷八》中找到了司文所引的那段文字的原文出处。其原文为:“消息、信息同义,皆俗语也。诸葛恪围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见《三国志》。王子真期曰:‘正叔欲来,信息甚大。’嵩前隐者董五经谓明道曰:‘先生欲来,信息甚大。’见《二程外书》。”至此,我们才真正清楚地知道了为司文所推崇的“信息”一词的辞源,其实是一种误用的结果。因为,“正叔欲来,信息甚大”之语,其实是出自《二程外书》。那么,这部《二程外书》又是什么时代的著作呢?书名中的“二程”指的又是谁呢?是“正叔”还是“正数”呢?
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并不难。据《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二载:王子真期来洛中,居于刘寿臣园亭中。一日,出谓园丁曰:“或人来寻,慎勿言我所向。”是日,富韩公来见焉,不遇而还。子真晚归。又一日,忽戒洒扫。又于刘丐茶二杯,炷香以待。是日,伊川来。款语终日,盖初未尝夙告也。刘诘之。子真曰:“正叔欲来,信息甚大。”―――又嵩山前有董五经,隐者也。伊川闻其名,谓其为穷经之士,特往造焉。董平日未尝出庵,是日不值。还至中途,遇一老人负茶果以归,且曰:“君非程先生乎?”伊川异之。曰:“先生欲来,信息甚大。某特入城置少茶果,将以奉待也。”伊川以其诚意,复与之同至其舍,语其款,亦无大过人者。但久不与物接,心静而明也。先生问于伊川,伊川曰:“静则自明也。”这段文字可以较好地说明《椒生随笔・卷八》中关于“正叔欲来,信息甚大”一语的摘录,基本可信。
“二程”是指宋代的程颐和程颢(读音为“号”)。他们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程颐,字正叔,学者称其为“伊川先生”,是程颢的弟弟。上述引文中的“正叔”就是指程颐。那么“信息甚大”又作何解释呢?徐梵澄先生认为:如程子要看董氏,发此心思意念,当然不只是浮光掠影的一念而已,必定是有了种种心思准备,计划,这如同发出了一电报,而董五经感到了,所以说“信息甚大”。于董氏如此,于王子真亦如此,皆属真实。
上述所提到的《二程外书》其实是朱熹所编纂的。为宋代理学家编纂遗文,是朱熹著作的一种类型。他为程颢、程颐编了《二程遗书》、《二程外书》。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些初步结论:司文中的“信息”辞源考证不确,其中存在着明显的讹误之处,故不足为凭。
“南唐”说的考证
那么,“信息”一词的辞源究竟为何呢?是不是南唐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中的“梦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呢?
其实,在唐代“信息”一词已经被人们普遍利用了。如下事例可以作为佐证:
1. 陆龟蒙,生年不详,约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卒,在其《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春歌》中写道:“山连翠羽屏,草接烟华席。望尽南飞燕,佳人断信息。”
2. 崔备,唐建中(唐德宗年号,即公元780年)进士第,为西川节度使判官,终工部郎中,在其《清溪路中寄诸公(一作寄韦于二侍御)》诗中云:“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3. 杜牧,字牧之,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世称“小李杜”。在《寄远》诗中云:“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4. 马戴,字虞臣,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进士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终太学博士。在其《送从叔赴南海幕》诗中云:“信息来非易,堪悲此路分。”
这些诗人的诗句中所提到的“信息”一词,均早于南唐诗人李中。而且可以断定,在唐朝时期,“信息”一词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但是,据笔者现有材料分析,这些记录也并不是最早“信息”一词出处。其实,在唐朝建立以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化也非常繁荣。经过查找,我们发现在清代学者严可均编纂的《全梁文・卷五十二》中发现了“信息”一词的记录。原文为:“玲珑绮构,无风自响,不拂而净,耽耽肃肃,信息心之胜地……”
这说明,在唐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信息”一词就已经开始被人们使用了。
几点结论
1. “信”与“息”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对“信”的解释较多。《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诗・卫风・氓》:“信誓旦旦。”《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墨子・号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老子》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总之,古代的“信”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不欺”、信任、凭证、应验、使者、书简、“明”、“审”、“任”、“保”、“再宿”、“知”、“声兆”、依靠、准时、引信、“信石”(砒霜)、任凭、伸展、身体等。“息”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的含义也较多。《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其含义有:气息、叹气、繁殖、停止、休息、消失、慰劳、安宁、儿子、利息、赘肉等。“信”和“息”结合成一个词,其含义主要有:消息、征兆、心思意念等。
2. “信息”一词的辞源,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即公元502―557年。
3. 南唐(后唐)诗人李中的诗句中所载“信息”一词,并非是最早的信息辞源。司有和的考证基本可信,但关于南唐的有国时间记述有误。
4. 司文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引语中的“数”为讹文,当为“叔”,“正叔”就是宋朝时的学者程颐的“字”。该引语中所说“信息”一词,实际上出现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所以,并不早于南唐李中的诗句中所提到的“信息”一词。《三国志》中也并不存在“信息”一词。司文中的引语,实为误引。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霍虹老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