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开辟科学发展新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洪亮

  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宜兴加快实现赶超越位最大最好的机遇。当前,宜兴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具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但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宜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既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为下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近年来,我市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10.2%、54.8%、35%调整为2008年的3.5%、58.5%、38%,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但二产的比重仍大大高于三产,服务业比重长期处于40%以下,不仅大大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60%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44%的平均值。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市只有36%的规模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只有30%的企业有研发投入,平均每家年申请专利1件,其中发明专利0.3件,分别只有无锡的11%和8%;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领军型创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产业配套不全,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终端产品少,企业间缺少合理的分工。产品类同,内部竞争激烈,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在主导产业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我市产业结构仍呈现以传统产业为主、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为主、传统管理为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足以替代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四是产业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文化、现代经营理念、技术装备等方面与国际化要求还有差距;外资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重大外资项目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挑战和机遇
  
  当前,宜兴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发展演进的关键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也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一方面,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加快转型势在必行。一是环境、资源的挑战。宜兴是太湖上游的水环境敏感区,保护水源将成为今后长时期的艰巨任务,严格而紧迫的环保要求,促使我们加快淘汰污染型企业,发展清洁型、环保型产业。土地方面,目前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20%左右,而土地开发的极限为25%,可供建设用地还只剩10万多亩,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二是宏观形势的挑战。去年以来,国内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与品牌优势大、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议价能力和转嫁能力强的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产业结构自身不足的挑战。宜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传统型为主,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只有加快变“两头在外”的橄榄形结构为“两头在内”的棒槌型结构,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周边竞争态势的挑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各地产业发展的雷同性越来越明显,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保住现有地位,就必须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走出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从面临的机遇来看,加快转型正当其时。一是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当前,“保增长、促发展”已成为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将使宜兴电线电缆等产业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从2009年开始推行的增值税转型,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使企业加大先进装备、先进技术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更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资产价格低迷。人才流动加快,为发展较好的企业低成本收购兼并国外的好公司、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从产业基础、产业承载能力以及产业特色看,宜兴都为下一轮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路径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宜兴产业转型的方向,要从以低成本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要致力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撑宜兴现代化大厦的支柱、现代服务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形成城市新魅力。
  ――以科技创新、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申报国内外专利,承担引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实现授权专利4200件以上。二是推进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以政府贴息的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持续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力争到2010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70%以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光电、光伏、环保、电子信息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品牌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实现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化。树立品牌典型。鼓励现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品牌规模,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培育。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培育,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名牌覆盖率、品牌知名度。四是推进制度创新。以企业上市为抓手,推进组织结构创新。力争在股市回暖后第一时间有10家企业冲进A股市场。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导规模企业完善产权结构,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改造,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努力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走上现代企业之路。
  ――以提升业态、拓展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积极整合传统业态资源,引进先进业态和先进管理,加快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档次和综合水平。大力发展区域型、规模型、特色型专业市场,把宜兴建成人气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二是由传统行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设计以及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行业拓展,提升服务业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三是由传统服务领域向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转变。以环保、陶瓷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环保设计、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外包企业达150家。
  ――以放大特色、加强融合为目标,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一是加快提升旅游内涵,向复合型旅游转变。充分整合和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文化旅游为亮点、专项旅游为补充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突出规划引领,有重点地规划一批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二是积极打造旅游精品,形成大旅游板块。重点打造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竹海景区,以禅文化为特色的云湖景区,以生态运动休闲为特色的阳羡湖景区,以陶文化为特色的蜀山景区,以水上旅游为特色的城市景区,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相得益彰、联接通畅的大旅游板块。三是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提高对外知名度。突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陶都、江南水城”这两个主题,提高城市知名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