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部要有老作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颂清
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使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对这些新干部,人民群众充满了新期待。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这些同志在工作作风上,坚持和光大党的优良的“老作风”。
所谓“老作风”,就是老同志常常忆起的“优良传统”:当年有些省部级领导下基层,到农村,轻车简从,不事张扬,也就带一个同事,住在招待所,住在县乡政府的大院或农家小院里,没有层层陪同,没有迎来送往。他们没有官架子,也不愿让人知道他们的官衔,基层的干部群众比他们年龄大的称他们“小李”、“小张”,比他们年龄小的称他们“老李”、“老张”;他们开口“老大哥”,闭口“小兄弟”,蹲在农家院里和“老嫂子”拉家常,坐在炕沿上向大娘大爷嘘寒问暖。他们就是群众中的一员,群众的心和他们贴在一起。民情民意、真情实意,就在这种调研中了然于胸,成为正确决策的依据。
大家急切地期盼“老作风”回来,是因为大家对现在有些干部的作风不满意。有的领导下基层,名曰“调研”,实则摆谱。调研的效果不怎么样,调研的排场却越来越大。领导到来之前,调研地就是一个“排练场”。领导走的线路是事先踩过点的,每个地方停留几分钟,都事先掐算过。领导要见的群众,都事先对过名单、查过背景,群众会说哪些话,要事先演练。
这样的调研说是演戏,实在不为过。而且,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很基层的单位,也官不大谱不小。
时代不同了,当然不能简单作类比。社会发展了,调研条件也该改善,这没人有意见。但经济上富裕了,条件改善了,并不是讲排场、摆架子的理由。世界上人均GDP比我们高得多的国家有许多,可那里官员的“排场”却不一定比我们的一些“七品芝麻官”大。
虽说时代不同了,可在群众眼里,那种摆正自身位置,坚持“只有服务义务、没有扰民权利”的老作风,与民主、开放的时代进步潮流更加合拍。而那些论级别、摆阵势,动辄前呼后拥的作派,恰恰更像是封建时代的遗风,倒与新时代的气息格格不入。
过去,一些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老同志对于政府提供的特殊礼遇经常坚辞不就。今天,从学校大门迈进机关大门、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年轻干部,就更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搞警卫森严、招摇过市那一套。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当然要与时俱进。但“进”,应该进在工作方式更高效、更节俭上,进在把过去的好传统规范化、制度化、并与当今的行政体制改革结合上,而不是朝着浮夸、奢华这样的反向推进。
领导干部的调研,也承载着塑造亲民形象、密切党和政府与百姓关系的任务。通过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通过调研的过程,让基层群众真正对党和政府亲情顿生,敬受之心顿生。如把调研现场的群众当道具,不仅群众会对此心生反感,“调研”的效果也就走向了反面。新干部需要“老作风”,“老作风”有利开创新局面,树立领导干部的新形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3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