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向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达到“应然”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效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难以达到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由“实然”到“应然”的期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之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在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上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1-0062-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应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价值。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意蕴却难以体现,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建构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与时代精神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呼唤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就其本质来说,它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应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反映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完成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这既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1.注重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这三类属性的辩证统一。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它不是被动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它要自由地发展,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存在,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关怀的理念符合人的本性,它就是把人看作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生命创造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因此,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即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外在保障。
  2.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为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始终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发展等终极价值相联系,它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过程,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服务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和符合人的生活条件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正是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所在,它极大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最集中的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真正需要出发,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
  3.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思维原点。人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就必须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思想本质,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塑造人、解放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看作是现实的人,并以充分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内在价值尺度,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鲜明体现。无视人的发展的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反面证明: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人,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反思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是广泛而复杂的,既根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也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种种局限,更根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认识中的种种局限,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又不能相互取代。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和特殊的政治背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定位于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更多的是对其社会价值的强调,而关乎人自身的个体价值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被推到了一个超越现实历史条件的至高无上的位置,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价值定位的重要表现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成长中的价值意义,忽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只见“社会”不见“人”,个体价值被肢解的价值定位。这种价值定位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再重要,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它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而与个人自身的需要、成长、发展无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被强加的政治义务,并由此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心理,更有甚者产生了排斥心理。在“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的社会发展中,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定位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就不言而喻了。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化”。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社会政治目标毋庸置疑,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统一,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价值,“使教育目标成为了一个远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与现实生活视域的‘空中楼阁’”,[1]这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创新性以及个性的差异性,忽视了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需求的多元性,由此导致了在制定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目标的层次意识,经常是千人一面地制定一种要求,一种规格目标,只重视人的共性的塑造,无视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差异性和个性现状的差异性以及价值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一种整齐划一的、刻板的、“圣贤”式的标准。正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上忽视和抹杀了不同受教育者之间的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不同价值利益主体需求的多样性,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包容,“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2]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无从体现,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的关系中,重点突出的是政治教育,而其他的教育内容则是根据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制定的,其他教育内容始终服从于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形成了政治教育内容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体系结构,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价值诉求。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只应该强调它的政治性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现状来看,显然是否定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强调政治性,却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它主要塑造的是社会政治所需要的服从、奉献、谦恭的形象,而体现人的创造个性和关切人的生存状况的教育内容却少有体现,没有更好地彰显“一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解题低效’。”[3]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输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顾受教育者是否理解和认同,把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不是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物”来对待,当作“美德之袋”、“道德之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注入。很明显,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强调的是“教育者中心论”原则,它只允许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无条件接受,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丧失得一览无余。实质上,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它反映着教育的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相违背的,不利于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培养,它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三、融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有效途径
  
  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等各方面,乃是提升其效用的有效途径。
  1.突出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中,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将社会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其社会价值,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多地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价值错位,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像挖掘财富一样把埋藏在每个心灵深处所有的才能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制定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现教育目标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受教育者需要的多层次性以及思想道德层次的差异性,实现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多样性转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有不同个性的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层次和需要层次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人的个性更多的关注,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关注不同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为每个人的创新力的生成以及终极价值的实现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同时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不可攀”的弱点,变单纯的“高空作业”为充满人情味的“贴心关怀”,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以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关照人的生存状况,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需求外,还有文化需求、生存安全需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建构富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5]比如尊重人的价值、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培育和谐心理等都应成为当今时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
  4.超越灌输式教育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对话,沟通心灵,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有着很高的主体能动性,其对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非灌输性的,“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6]。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教育者就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超越压抑人性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实现由居高临下的、片面性的单向度灌输教育内容向平等交流对话转变。唯有这样才能改变那种无视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无视接受规律,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王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3]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杜福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