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时代中,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都在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数量每年都在持续攀升,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接触网络异常广泛。本文结合近年来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讨论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阐述如何在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而提出“三位一体”网络育人模式。
  关键词:网络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网络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都有所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尚未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国外互联网应用起步比我国早,网络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较为完善。
  1.1 关于网络心理学内涵的研究
  玛丽·艾肯在她的书籍《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中认为,网络心理学是研究技术对人的影响的学科。关于互联网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她认为技术一直在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而互联网技术对人的影响是以往任何技术都不能比拟的。她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侧重技术对人的影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几年必将基本普及,这项研究有前瞻性,更有持久力。
  1.2 关于网络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Suler(1999)从“需求——满足”的视角来解释人们的网络行为,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可以表述为,人们因为有需要,才会使用网络。而网络本身所提供的一些使用功能,则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潜在需求。沉浸感理论在网络心理学中,主要侧重学习领域,尤其是网络学习以及人机交互和网络成瘾等研究领域。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的。互联网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新闻等所有这些网络功能,都为青少年提供了充足的观察学习机会。Kirsh认为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人们如何通过使用网络媒体而习得一些行为之外,还可以解释如何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已经习得的行为。
  综合梳理国外学者关于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对于网络心理学研究较为全面,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且近几十年来基本采用理论解析与实践探索二者相结合的形式。网络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且不断发展完备。但关于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方面不够全面,缺乏对大学生特定群体的研究,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这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這些深入而具体的问题是我们今后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对网络心理学的关注相对较晚,始于21世纪初期。网络心理学相关概念也比较成熟。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较多,理论比较丰富。但是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2.1 网络心理学概念界定
  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早期没有明确的界定。国内网络心理学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8年10月林澍峻、赵辉发表的《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其认为网络心理学是指“以网络时代为运生背景,以传统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实证研究为手段,以研究人们在互联网情境中的心理、行为以及发生规律为内容的一门应用型学科”。这个概念比较全面,但是没有解决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主体问题。2017年12月出版的,由周宗奎等著的《网络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所谓网络心理学,也称互联网心理学,是指互联网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领域或心理学分支。网络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雷雳主编的《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中指出,“网络心理学通常是指以心理学经典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与互联网交互背景下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涵盖了与互联网有关或受其影响的所有心理现象。”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学可以定义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虚拟的网络时空,遵循网络特点,为解决网民网络综合心理问题,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研究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心理、行为以及发生规律为内容的一门应用型学科。
  2.2 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
  我们可以从2001年6月乐国林在《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中了解网络心理问题,他对网络心理问题表述为与网络有关联的,如因上网占用时间过多,处理不好上网与学习关系。更多的是与网络直接有关的网络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有这样几类:长期“泡网”导致的网络迷恋或“网瘾”;网络恐惧、网络孤独和网络自我迷失与自我认同混乱。这个观点为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提供了比较早的理论依据。而从网络心理学研究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的角度,2010年4月秦赟、袁铌在《论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中指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人际交往、网恋等等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微观角度,2014年9月唐秀庚在《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以自媒体为例》中指出,多元化思潮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以往教育者可通过信息垄断和思想灌输等开展舆论引导,自媒体环境下信息垄断不复存在,思想灌输受到抵制,大学生舆论引导受到冲击。自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留下了“自媒体烙印”。
  以上研究给网络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问题。我认为在研究中还要以问题为导向,丰富微观领域中网络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使用网络时有其特殊性,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不能完全说明网络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巨大影响。   2.3 关于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方面的研究
  2014年6月农毅从网络心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角度,分析网络心理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影响、改变和重建,为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有效路径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此观点可以让我们了解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无独有偶,2016年6月余贵贤、金华在他们发表的文章中也认为,在网络心理学视角下,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多种能力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引。但是在网络心理学如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上,表述较少。在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上,本研究会做主要研读和重要参考。
  2.4 关于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首先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水平。2006年9月刘尔丹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与对策》中指出,要加强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网上与网下人格一致;大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冲突时做出符合法理和情理的判断和选择,而且能够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培养,掌握心理调适的本领,避免网络主宰人的行为。其次是建设网络教育渠道。2015年12月史凌芳《大学生网络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中指出,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平台。加强大學生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学生在网络上的情感动态积极把握,帮助大学生分析网络情感的利弊得失,让学生在网络情感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是网络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2017年12月吕罗伊莎、付洪涛在《网络心理学视野下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中指出,要充分把握学生个体心理特征、需要、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发挥新传媒优势。建立教育评估机制,采取个别访谈、大数据等方式汇集学生的评价和心理感受,梳理学生的反馈情况,畅通沟通渠道打破“中梗阻”,及时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对学生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进行评估。以上策略较为实用。但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体现的不强。应该进一步丰富,创建可行的“三位一体”网络育人模式。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已经逐渐认识到网络心理学的重要性,并开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研究,对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相关研究呈现好趋势,已有研究成果对本论文写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其理论研究覆盖面广,但因研究时间较短,深度还有待挖掘。实践层面的研究相对于理论研究则显得更为薄弱,且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尤其是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环境、制度、具体实践落实等的研究还存在一定欠缺,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发展空间,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 结语
  结合网络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着力点。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原因与现状,深入研究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广泛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有助于完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完善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等.网络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雷雳.互联网心理学: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玛丽·艾肯.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M].中信出版社,2018.
  [4] 农毅.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社会科学家,2014(6):123-126.
  [5] 周宗奎,刘勤学.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03):55-67.
  [6] 尚元东,李晓玲.网络心理学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93-94.
  [7] 林澍峻,赵辉.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161-162.
  [8] 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J].社会,2001(06).
  [9] 刘尔丹.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10] 秦赟,袁铌.论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J].红河学院学报,2010(4).
  [11] 唐秀庚.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以自媒体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12] 史凌芳.大学生网络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广西理工学院学报,2015(12).
  [13] 余贵贤,金华.网络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J].现代交际,2016(11):37.
  [14] 吕罗伊莎,付洪涛.网络心理学视野下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