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敏静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质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之间要相互协调,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我们应针对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的现状分析,重新规划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课程形式,从而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05
  自从高职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对口单招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对口单招依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这一招生模式,努力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对接。当下,虽然对口单招实现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和学制的接轨,但是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对接问题上尚未解决。要知道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就变得刻不容缓。
  1 中高职课程衔接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高职院校往往是以升学为培养目标,因此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升入本科院校和攻读研究生开辟渠道、创造条件,而忽视了学生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之大相径庭的是,中职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认为实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也直接影响中职毕业生适应高职教育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中高职培养目标交叉混乱的现象,这种现象将严重影响中高职培养人才的方向以及人才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就业。
  1.2 中高职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对多所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比较后发现诸多问题。第一,中职学校开设了很多和高职学校相同的科目,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开设的课程至少有80%以上和高职院校都具有相同的名称。第二,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内容上有很多是重复的,甚至在有些中职学校里存在开设的基础课程不全面的现象,造成高职与中职课程断档。第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等大体相同,这无形中拔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打好基础,同时也不能反映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这些突出的问题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3 中职学校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开设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都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些学校往往重视学生技能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技能课,然而安排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课时较少,这就造成对口单招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他们在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时难以适应高职的学习要求,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职与中职文化素质要求存在脱节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中职教育没有认识到其还应承担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打牢基础的任务,更加没有意识到中高职课程的紧密衔接对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1.4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在高校扩招、竞争激烈、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各院校无论中高职都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就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不仅是从建设之初就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连高职院校也跟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校加大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加重了技能课、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然而技能水平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不可能在面试过程中或者刚开始工作之初就展现出较强的技能水平,因此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考证,考证似乎成了一块就业的敲门砖。有些学校过分重视考证,将考证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甚至取消了部分实践课,直接运用考证教材。然而这已经改变了开设实践课的初衷,实践和考证是不能划等号的,一味地组织学生复习考证,可以提高考证通过率,短期内可以看到直接的效益,但是却耽误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
  另外,很多院校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或半年内让学生参加实践和顶岗实习,其实这就是变相地让学生及早就业,虽然打着毕业实践的名义,但是却没有实践之实。在对毕业生调研后发现,真正参加定岗实习的只是少数学生,其人数不足学生总数的10%,学生自身提供的顶岗实习报告大多造假而成,而院校一方则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2.1 中高职衔接由于欠缺课程设置的综合考虑,弊端凸显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有来自普通高中的,也有中职的,而中职校又包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种,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各具特色,从而造成进入高职深造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管是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还是文化底子和专业基础薄弱的中职毕业生,采用的都是三年制学制,教学内容也大体一致,这将会导致以下问题。第一,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第二,中职学生相比高中毕业生而言,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基础比较弱,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将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他们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甚至会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和进一步升学。
  2.2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应综合考量,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2.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先决因素
  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以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前提。中职教育的重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则是塑造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力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2.2.2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块化是教学机构和组织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充分考量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课程内容编排为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某些特定专业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根据多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相较于过去中高职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能力培养,实用性、针对性更强。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体现职校特点,一般设置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2.2.3 公共基础课模块
  根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公共基础模块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是中职校进行学历教育的必修模块,它一方面可以为专业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模块则是学校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开设的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遵循了中高职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学有余力并且打算通过对口单招考试实现进一步深造的中职学生可以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等相关“拓展模块”,而一些有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选修相关的其他“拓展模块”,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
  2.2.4 专门化课程的衔接
  专门化课程模块是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而设置的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生完成相对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就可以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必须考核通过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比如维修电工证、无线电装接工证、电子测量证等。高职学校的专门化课程模块的教学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工厂的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校本项目,从而使学生的技能向高级技能水平发展,实现中、高职技能培养合理衔接,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2.2.5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衔接
  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在对应岗位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其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的通用能力,使学生具有除胜任本职岗位工作外还具备灵活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如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块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学、材料学、土力学、建筑力学、制图及画法几何学、工程预决算、房屋建筑学、工程建造与组织学、结构工程学等。
  2.2.6 综合实训模块课程的衔接
  该模块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适应岗位群中的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中、高职阶段综合实训课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够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
  2.2.7 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模块的衔接
  综合实践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所开设的。既坚持就业根本,又为中职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创设机会。
  3 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纲领,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3.1 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审时度势,关注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特别要重视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力图使教学计划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定要求和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充分地考虑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衔接。当然各大职业院校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
  3.2 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融合与发展
  校企一体化合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着力点。通过校企合作,既实现了学生的岗前培训,也满足了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使育人与用人实现了零距离无缝对接。因此广大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和企业的广泛联系,将校企合作落实成为一种教学机制和联营机制,逐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使行业、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培养、教育学生的体制中来。实训基地体现院校在职业基础能力教育的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不断改善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利用企业成熟丰富的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更好地顶岗实习打基础。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平稳过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科学衔接
  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时候,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照顾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便能处理好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牵涉到对口单招考试,也就牵涉到中职阶段语、数、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而中职学校为了照顾学生的深造需求,会有意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这样就会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协调好中、高职各专业各阶段的模块设置,最大化地利用好院校、企业教学资源,衔接好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要紧握职业资格考证这一抓手,将考证和学生的升学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实行硬性要求,确保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秦文伟.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2]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4]肖坤,陈粟宋.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1,(30).
  作者简介:崔敏静,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 225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691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