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路径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了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希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西部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吉林;西部生态;农业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6026
1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取得的成绩
(1)农业结构调优调绿。围绕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吉林西部不断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规模,构建起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2015年以来,累计调减籽粒玉米面积25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81万亩,成为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市;燕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和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700万亩,落实“粮改饲”面积45万亩。
(2)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白城市春耕施用底肥60万标吨,比上年减少05万标吨;使用农药1370吨,比上年减少480吨;积造农肥2600万立方米,比2017增加100万立方米。农业投入品比2017年大幅减少,完成了化肥、农药零增长的阶段性目标。
(3)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为严厉打击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经营违法行为,截至2018年5月,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74人次,检查农资店1399个,整顿市场180个,查处34起,查获假劣种子1700千克,货值74万元,农药5875千克,货值12万元,受理举报案件,5件,涉案人员6人,印发资料196万份。
(4)秸杆“二化”利用不断提高。一是肥料化的利用。2017年,我市秸杆肥料化利用主要以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为主,面积达到100万亩,秸杆利用量59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10%,2017年末,共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大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累计3608台。全市秸杆还田、捡拾打捆等机械设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2017年補贴资金332万元,支持购置秸杆处理机具107台(套)。二是基料化的利用。基料化利用主要用玉米芯生产食用菌菌基,利用量02万吨,年产食用菌菌袋626万袋,发展食用菌面积21万平方米,总产量1877吨,总产值937万元。
(5)科技支撑和服务不断强化。一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17年推广100万亩,秸秆还田量59万吨。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节省资金1480元/公顷,并能提高地块有机质含量高0103%,年可增产10%左右,达到农业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市从2005年开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现了所有建制村、不同作物全覆盖,近三年共推广955万亩,其中,2015年推广面积250万亩,2016年推广面积265万亩,2017年推广面积440万亩,覆盖率达95%以上。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减轻肥料对土壤面源污染,遏制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达到环保生态的目的。三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2015年在全市推广玉米生物防螟365万亩,2016年推广265万亩,2017年推广320万亩。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控制害虫,降低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农药残毒的遗留数量。
(6)三品一标认证成果喜人。吉林西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标准化生产,截止2017年末,吉林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79个,“三品”基地面积发展到3375万亩。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9个,国家地理认证商标7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2018年全市计划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基地面积12万亩。
(7)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白城市农业委员会结合吉林省“农药零增长技术进万家”活动,举办了《白城市2018年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能力培训》《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积极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新型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各县(市、区)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农业环境污染纠纷进行调处工作,及时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截止目前没有出现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上访事件。
2吉林西部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保意识亟待增强。一些部门、企业和群众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主动参与不够,农作物秸杆禁烧工作压力仍然较大。白城市的秸秆产量已达到650万吨左右,综合利用率不足50%,露天焚烧现象时有发生。
(2)宣传不够到位。吉林西部宣传的方式不多、密度不大,导致环保法规政策还未家喻户晓,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自觉维护和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
(3)投入不够到位。白城属国家贫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近年来,吉林西部农业环保投入有明显增长,但与局部污染增长和环保治理需求的经费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农业环境治理缺乏项目支撑,治污设施、农村垃圾处理等工程防治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二是缺少专项资金。白城市没有被列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国家没有出台具体方案,财政资金匮乏,没有配套及专项资金。
(4)技术不够到位。农业环境污染的源头、成分和结构比较复杂,有效治理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做保障,但吉林西部在农业战线和基层干部中尤其缺乏环保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5)监管不够到位。由于机构设置和编制等原因,白城市牵头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的科室人员明显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工作体系。在农业污染的处罚方面,由于面宽量大和调查取证难,往往存在处罚不及时和处罚偏软、偏轻的情况,加之有的法规规定不健全,造成有些污染无人管或无法管。
3吉林西部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
(1)强化组织领导。吉林西部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的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以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品牌富农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具体责任。成立“白城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农环站负责牵头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日常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确保环境保护履责到位、督查到位和工作到位,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发挥科技引导作用,全方位探索秸秆使用途径。扩大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将已经成熟的秸秆使用技术向农村大力推广。加大对秸秆的“五化”利用的力度。积极向国家、省申请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
(3)加快治理农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全面排查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制定《白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方案》,组织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行动。各有关部门协调、市县乡上下联动,依据《吉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2015—2020)》(吉政函〔2015〕40号)、吉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吉政办发〔2017〕38号)、吉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吉农居办〔2017〕18号)和《白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因地制宜,逐步落实“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到2020年底前,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4)持续加大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保护。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治理保护攻坚战。推动河湖连通达标提升,全面实施河湖连通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完成主要建筑物和主干渠道工程建设。推进草原治理工程,推广“劲草一号”2万亩,种植燕麦30万亩,加快草原生态观光一体化,把草原打造成为白城的生态名片。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突出绿色大通道、滨水景观带、环城绿化带建设,完成造林37万亩。推进湿地修复工程,抓好引水增湿、退耕还湿、芦苇修湿,修复湿地24万亩,全面完成“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任务。
以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改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吉林西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
参考文献:
[1]邵会明,张春梅,祝秀萍.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问题研究——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8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