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5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主要抓手。而企业又在经济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文章试图从产品角度出发,构建企业特征模型,以从企业整体视角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特征与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从而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的改革转型升级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特征;企业绩效;特征模型;供给侧改革
  一、引言
  “十二五”以来,由于市场上“供需不平衡”导致“供给失灵”,我国经济显著放慢增长脚步。如今,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与发展,需要顺应市场潮流。因此,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必要,且值得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试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从产品角度出发,构建系统性企业特征模型,再从企业特征模型视角出发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特征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二、企业特征模型的构建与企业绩效综述
  (一)企业绩效综述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发明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和非财务角度的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按时间顺序对不同的绩效定义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到绩效从复式记账的产生,到今天的平衡计分卡,大致经历了观察性绩效、成本绩效、财务绩效、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平衡绩效、战略绩效及全面绩效等发展阶段。
  (二)企业特征模型
  本课题组成员试图从“如何生产出有质量和创新性的产品”视角入手,构建战略、组织、财务、技术、营销、信息六大维度的特征模型。
  此模型的内在逻辑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从产品角度出发,企业需要生产高质量与创新性的产品,解决市场产品“供需错位”的问题。首先,采取合理的战略和战略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与创新性;然后,调整与改革组织结构,以实现战略最大化;其次,合理运用财务与技术资源,以完善组织结构;再次,合理安排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以实现财务与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实现信息有效流通,以促成整个企业系统的良好运作。
  三、企业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企业特征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推动或是阻碍企业成长与发展的脚步。
  (一)战略特征与企业绩效
  “竞争战略之父”Michael E.Porter (1980)从市场竞争角度首先提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专一化战略的三大竞争战略。在这三种战略的基础上,Schuler与Jackson(1987)改变了分类标准从产品角度把企业战略分为成本型、质量型和创新型三种。
  针对Porter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刘睿智 ,胥朝阳(2008)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得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均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短期竞争优势。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战略主导。
  还有 Markides ( 1995年)、Chakrabarti等人( 2007年)等许多研究人员研究多元化战略和组织绩效关系。其中,Palich等人对2000年的一项研究和先前共82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出多元化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组织特征与企业绩效
  组织包括对组织机构中的全体人员指定职位,明确责任,交流信息,协调工作等。从1946 年Drucker《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以来,组织结构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組织结构特征是组织结构基本形式所呈现的属性和特点。Hage(1965)首次提出了复杂化、规范化、集权化和层次化四个组织结构特征维度。Miller和Dr?觟ge(1986)以及后来研究者在此四个维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集权化、层级结构、规范化和专业化四个组织结构特征维度,并被后续研究广泛采用。
  (三)财务特征与企业绩效
  资金合理的筹集、使用、规划活动及相对应的比例结构,完善企业各项活动那个,进而提升上市公司绩效。
  首先,在融资方面,重大融资行为本身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Barclay(1995)、封铁英(2006)、唐洋(2014)等人均认为企业债务融资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
  其次,在资产内部管理方面, Raheman和Nasr(2007)认为营运资本管理措施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Sonia Ba?觡os-Caballero(2014)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揭示了营运资本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此外,曹玉珊(2015)认为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资产内部管理对上市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于影响的方向,学者们的研究存在矛盾,还未有统一的结论。
  在投资方面,学界研究还是存在一定分歧。但是U型关系在很多研究中出现, Cleary et al.(2007)研究得出企业投资和内部现金流之间呈 U 型关系。
  在利润分配方面,徐寿福、徐龙炳(2015) 从现金股利代理理论的视角,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得出中国上市公司绩效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四)技术特征与企业绩效
  学者们从技术的获取、运用、改善、创新角度对技术能力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作为从企业角度研究技术能力的奠基人之一的Desai,他把技术能力分为企业购取技术的能力、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四个维度。中国学者魏江(1997)通过对国内外技术能力理论的研究,把技术能力分为实现技术引进和模仿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技术能力。   Kamien和Schwartz(1982)认为拥有高技术能力的公司更有可能孕育成功——找到另一个增长机会。正如Dierickx and Cool(1989)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高水平的技术能力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更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更多学者并不是直接研究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是研究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陈劲等人(2007)研究技术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技术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五)营销特征与企业绩效
  Philip Kotlerhe和Gary Armstrong在《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中把营销定义为:企业为了从客户身上获得利益回报,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牢固客户关系的过程。
  Hooley(1999)通过回归模型证明了营销能力在解释卓越竞争绩效方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马小勇和张文泉(2002)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绩效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普遍强于低绩效企业。韩顺平和王永贵(2006)认为市场营销能力通过顾客价值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方面,Li(2005)、田宏(2017)均认为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呈正向关系。在营销的评价体系中,顾客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Fornell(1992)曾指出客户满意度是未来性的指标,是利润等传统评价指标的补充。
  (六)信息特征与企业绩效
  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企业信息能力的评定与企业绩效有深切的联系。PaulZurkowski(1974)针对信息能力指出经过训练的人可以具有将信息资源运用到自己工作中的能力,并可以掌握广泛地运用信息资源的技术和技能。
  著名管理学JohnMcKean认为应用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有效配置的措施、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本身和信息技术等是企业信息能力的要素。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可知,企业信息能力的研究对企业来讲是具有价值的。Ravichandran和Lertwongsatien(2005)基于资源的角度,进一步认为信息技术创造竞争优势,间接影响企业绩效。王念新、葛世伦(2012)更进一步研究得出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四、小结
  本文结合供给侧改革,借鉴相关文献,尝试构建战略、组织、财务、技术、营销、信息六维度的企业特征模型,再从这六大维度系统性梳理学术界对企业绩效与企业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首先,从内容上看,现有研究从行业特征(林丹明,2008)、企业规模(石建中,2014)、战略(Markides,1995年)、技术能力(魏江,1997)等各种独立角度或辅助主研究方面研究企业特征与绩效的关系,但是很少有学者对企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学者选择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部分学者运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方法来进行研究。最后,从研究背景角度看,已有研究大都是在以“需求侧”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展开,而鲜有从“供给侧”视角来探究企业特征与绩效的关系,存在研究时间上的滞后性。
  因此,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其一,在本文系统性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后续将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从产品角度,利用六维度特征模型研究差绩效上市公司特征;其二,通过系统性梳理企业绩效与企业特征之間的关系,启发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采取调整战略导向、提升技术能力水平等可操作性特征的路径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杨富.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J].会计之友,2016(03).
  [2]刘睿智,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研管理,2008(06).
  [3]吴照云.管理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Hage J.An axiomat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65(03).
  [5]Miller D, Dr?觟ge C. Psychological and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of structur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04).
  [6]曹玉珊.重大融资、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
  [7]Cleary, S. P. Povel and M. Raith. “The U-Shaped Investment Curve: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7(42).
  [8]徐寿福,徐龙炳.现金股利政策、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J].管理科学,2015(01).
  [9]魏江.企业技术能力:增长过程、机理与模式[D].浙江大学,1997.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1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