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搜索改变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1月下旬,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网文刷爆各路网友的朋友圈。文章称:最近半年使用过百度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你在第一页看到的搜索结果,基本上有一半以上会指向百度自家产品,尤其频繁出现的是“百家号”。另外,文章还指出,这些信息中不乏真假存疑的内容,极有可能误导互联网用户。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话题的焦点除谴责百度以外,更是出现了诸如“百度替代指南”之类的排斥性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讨论中,并没有人对使用搜索引擎这个行为本身产生过怀疑,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得更为可靠的信息,至于使用搜索引擎这一行为,似乎已理所当然地内化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外在记忆载体的搜索引擎
  人们往往把文字的使用当作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其实在对于文字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记忆的外部保存方式”。在人类学会使用记号、文字以前,记忆只能保存在自己身体内部,而文字作为第一种人的外部记忆载体,打破了个人记忆的局限,实现了记忆的外在化,从而突破了个体记忆的时空限制。
  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开始于1994年7月,毛尔丁创建了最早的搜索引擎Lycoso。1998年,佩奇和本開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2000年,中国的搜索引擎百度成立于北京。与文字的出现一样,搜索引擎的出现再一次为人类记忆找到了新的外在记忆载体。甚至于,我们可以说这种新的记忆载体是具有颠覆性的,它非但颠覆了记忆存储的介质与容量等表象,更深层次的,他还颠覆了人类存取记忆的过程,亦即记忆模式本身。在个人记忆层面,出现了对互联网记忆依赖的“谷歌效应”。试想以前,人们把记忆分摊给家人、朋友、同事或爱人,例如,遇到读不出音的生僻字,人们会下意识联想到询问身边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遇到道路交通方面的疑惑,人们会下意识询问身边开出租车的亲友。现在每个人记忆的任务,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摊给“云端”,而且云端似乎无所不知,提供更快。搜索引擎不仅取代了被当作外部记忆资源的他人,一定程度也在改变人们自己的记忆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搜索引擎作为外在记忆载体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即时性与便捷性,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内在记忆的重要性。关于这个观点最好的阐释即是对于城市交通的记忆,以往即便有地图这类外部记忆载体,但由于携带以及查阅不够便捷,人们往往还是会在认路这件事上花上很大的心思。但在智能手机与手机地图应用相互配合之下,手机导航早已取代主动认路,成为了市民出行的第一要旨。试想一下,人们一定会说我忘带手机了,不知道怎么去到那里;而不是:我平时不认路,所以我才无法到达目的地。
  信息社会的便捷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我们无需再去记忆诸多庞大的数据,而是只需要记住抵达数据的路径。搜索引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条路径的领路人。
  然而,便捷与舒适的另一面是懒惰与退化。记忆最初不仅存放在负责记录经历体验的大脑皮层——听觉皮层负责记忆声音,视觉皮层负责记忆景物等等,而且也会存放在海马状突起区。海马状突起可以帮助建立新记忆和老记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丰富的神经连接网络,这种大脑的有机网络使记忆有了弹性和深度。记忆每增加一次,智力就会加强一些。随着个人记忆内容的不断增加,大脑也会变得更加敏锐。人的记忆是大脑有机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极其巧妙地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经历体验协调一致。记忆这种思维可以按照某种方式调整大脑,使得大脑更容易发挥将事物加以关联的机能。也就是说,更多的记忆思维有助于提升大脑的运转能力。很显然,搜索引擎治下的人类,正在经历着该层面大脑运转能力的退化。
  作为内容连接的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这一科技产物,从一定程度上讲,其本质也是一种媒介,一种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信息的媒介。传播学者米歇尔·麦克卢汉家喻户晓的名言:媒介即讯息,再一次在搜索引擎上得到印证。
  搜索引擎实质上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内容连接的平台。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收集仅仅是搜索引擎运行的第一步,把信息相互连接并呈现给用户才是其所要做的根本任务。用户在面对搜索引擎提供的纷繁信息时,实质上面对的是搜索引擎为用户铺开的一张巨大信息网。
  我们应该欣然接受这张信息网吗?其实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并面对其所提供的信息网时,搜索引擎无形中完成了人类本该自己完成的一个思维环节:联想。人们记忆的目的,表面上往往是该信息对自身有实用价值,比如学生记忆考试的内容;更深层次的,也是一种构筑人们自身认知的过程,每个人的思想体系,正是在不断地联想与思考中形成。无怪乎恩格斯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搜索引擎作为内容连接的平台,把信息织成一张足够大的网并呈献给用户,也许初衷是好,想要给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作参考,但是,这一切又无形中摧毁了人们的联想能力,迷失于信息大网之中。
  正如美国作家希瓦· 维迪亚那桑在其著作《谷歌化的反思》中所述:谷歌正越来越多地充当起我们观察世界的眼镜。那些我们以为真实和重要的事物,更多的是由谷歌折射给我们,而非直接反射过来的。在数字化的信息世界中,我们的疑问和探索都经过了它的过滤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它为我们带来了舒适的体验,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带来了一种全面且准确的幻觉。如果谷歌是我们浏览互联网的最佳途径,并进而成为我们感受生活环境和整个世界的主要媒介,它就得到了改变我们的行为和观念的异常强大的力量。其偏见(重流行性,轻准确性;重旧网站,轻新网站;在多变或多维的呈现内容的模式上强加僵硬的排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其算法之中,而这些偏见影响了我们衡量事物价值、认识事物特点,以及探索文化与精神世界的方法。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将谷歌的界面和结构融入自身的基本观念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