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税制改革加大步伐,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税务风险问题,由于税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将给企业带来直接损失。本文对企业税务风险进一步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税务风险;风险形式;防范措施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1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税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形式,并不一定会给企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也并不一定必然爆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重视防范,存在过多的税收风险隐患,随时可能给企业带来危害,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1.1  税务风险防范可避免企业发生重大损失
  我国税务管理体系较复杂,税务执法主体多元化,包括海关、财政、国家税务税局和地方税务局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税务监管上往往存在权力重叠,还存在税法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模糊的地方,增加企业纳税难度和税务风险;企业将税务风险尽可能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使偶尔有一次风险的爆发,也不至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最多是补交一定的税款或者接受一些罚款。
  1.2  税务风险防范可为企业降低税负
  业务部门、采购部门在开展业务时不按税法规定取得合法凭证,或者取回来的发票不能抵扣、三流不一致导致虚开发票;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导致未能正确申报纳税,增加企业税务风险。正是相关人员缺乏税法基本常识,导致企业多纳税。应及时宣传税务防范意识,让全员认识企业在销售、采购、服务等环节来防范税务风险。
  1.3  防范涉税风险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往往与内部控制环境是分不开的,通过税务风险管理,综合分析企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税务风险的预警主要通过对财务各项指标异常进行分析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制定相应规范化、系统化对策和防范措施,并逐步完善减少损失发生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2  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表现
  2.1  税收法律法规变化方面的风险
  税收法律法规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完善,为了消除重复征税,真正打通流转税抵扣链条,2016年5月1全面实行“营改增”,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为了完善增值税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自2018年5月1日起,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7%和11%税率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10%。税法的推陈出新,企业相关人员在知识更新方面很难做到与税法同步,给企业准确纳税和风险防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  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由于财务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学习不到位,没有正确执行相关税收法律法规,造成事后企业承担税务处罚、补缴税款损失的风险。比如发生逾期三年以上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的问题,企业认为只需要会计处理、情况说明和专项报告三项证据即可。而未对发生的坏账进一步取得“确凿证据证明”等全面合法、充分证据材料,留下税务风险隐患。
  对新政策法律法规没有认真学习,例如,增值税税率由17%和11%分别调整为16%和10%,调整前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不理解、不确定,导致未按能准确申报纳税。同时,财务人员没有掌握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更新或新产品生产发生的成本费用,应按规定要求进行核算和归集,否则造成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企业税收负担的风险。
  2.3  税务核算与纳税申报方面的风险
  在税务核算与纳税申报方面存在企业相关财务人员没按税法相关规定准确计算应纳税额并按时申报的问题,导致多缴、少缴或迟缴税款,引发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对经营活动中的新业务或特殊事项,在进行核算时,计税基础算错造成企业税务风险。例如将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未做纳税调减处理,造成重复纳税。特殊事项适用税率用错,例如企业为一般纳税人转让已使用过未抵扣进项税的旧设备,应申请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税率开错或申报未减半,造成多纳税。获得國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如果研发费用核算不符合要求或其他原因导致复审未通过,将会造成补缴企业所得税的巨大风险。再如,存货已发出但延迟记销售收入,部分大订单需要几个月或更长生产周期交货,企业采用陆续发货后进行货款结算开具发票,可能会存在货物已发出但未作销售收入的税收风险。
  2.4  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
  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税务风险制控意识,未将税务规划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有效实施起来,缺少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或者有部分企业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但实际开展业务时缺乏合理性,执行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防控税务风险的作用。比如授权审批控制中如果约定企业业务部门在谈业务和签合同时需要有财务人员的参与审核和签字,能够有效地防范业务人员在洽谈业务的过程中忽视的税务风险;采购在签订合同时,对于涉税条款及发票的形式和内容需经财务人员审核把关,可以避免税负转嫁和发票不合规。如果企业缺乏这些必要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就很难有效的规避税务风险。
  2.5  内外部信息沟通方面的风险
  一是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部门和整体利益之间经常存在冲突。不同的部门有自己的观点,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和资源可能达到部门利益最大化,但却增加了企业税负,降低了企业整体效益。二是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沟通不顺畅,由于双方出发点不同,一方面税务机关在履行职责时服务意识还不够,完全不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困难,没有帮助企业在最大范围内争取优惠政策。在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也不及时给企业辅导培训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纳税意识不够,不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检查工作,造成税企关系不和谐,引起税务风险。   3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3.1  合理筹划税收,及时关注税收政策变化
  要求涉税人员必须了解企业产品类型和经营范围,熟悉企业各项业务模式营运过程,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市场行情趋势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预测。同时,时刻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改革方向,税收政策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制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3.2  提高全员税务风险防范的防范意识
  加强学习,掌握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树立正确的税务观念,坚持依法纳税的原则。不断提升企业全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从管理者到每一位员工,特别是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人员,要正确理解纳税义务的意义、时点、依据。会计人员要分清计税基础与会计核算,两者有时存在差异,需通过正常的纳税调整事项,根据调整后的计税依据申报纳税,减少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
  及时宣传税收政策法律法规,让业务人员了解,税务风险防范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必须从业务前端就开始防范和控制,比如签订合同时就明确开票种类、时间、要求,采购人员取得发票应该核实真伪,与实际业务相符等等。
  3.3  加强自我检测,增加税收风险预警控制
  税务会计不断学习税务法律法规,并正确运用相关税务优惠政策,在为企业节约税务成本的同时,应充分自查企业各项条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另外,财务人员要提升审核能力,对电子发票重复使用的风险,以及其他外来凭证和发票的正规合法进行审核查验,杜绝虚假发票入账。销售方面,对于初次合作的客户,需取得对方开票资料,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应提供一般纳税人证明,方可给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还要注意相关销售合同、发货单、货物签收单是否匹配,付款方是否一致,以确保票流、物流、资金流的一致性。建立指标分析预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重要税收指标分析,对异常指标自动预警提示,减少税务风险发生。
  3.4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税务责任
  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对税务风险的识别、预测和判断,税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规章制度。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点控制责任矩阵,并明确相应责任部门,分工到人。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整体规划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定期分析税务风险程度。针对可能存在的争议问题,应依据企业的基础财务制度并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税收改革以及其他宏观政策因素等情况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反复考虑和全面评估,防止重大疏忽,增加企业税收负担。
  3.5  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与沟通体系
  信息交流沟通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一方面要时时关注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在新政策实施时需及时收集有关信息,通知各业务部门及時更新,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全员普及税收知识。另一方面,对税收法律法规不理解,实际操作时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咨询税务机关;在重大经营决策前进行全面评估、筹划,设计税收方案并及时汇报评估风险,提醒企业领导作出应对措施。
  4  结  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税务风险,随企业经营活动不断增加,企业税务风险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企业应重视税务风险,不断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制定相关税务管理制度,建立可靠有效税务风险预警制度,为确保企业依法纳税执行到位。与税务机关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观念,提高企业涉税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税务风险,保障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磊,李艳芝.基于内部控制视觉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41):32-35.
  [2]罗青长.企业税务风险探讨[J].财经界,2012(5):262.
  [3]罗尾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策略[J].时代金融,2017(29):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57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