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工业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共享共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探索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多元化建设新机制,以加强人才培养、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 “一带一路”国家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和导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部署,贯彻中央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 10号)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一步落实《新时期北京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规划(2016-2020)》和《北京市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做好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工作,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设立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这一项目成立的初哀是,北京市为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教育合作,支持在京院校与相关国家的学校组建联盟,缔结友好学校;与此同时,致力于重点建设一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更多“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教育管理、技术技能等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来京短期学习、交流、培训,推动北京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知,促进互联互通和民心相通,提升北京教育对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贡献力;第三,为积极培育“留学北京”品牌,继续发挥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等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努力打造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为此,北京市实施了“一带一路”国际人才交流培养计划,从而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交流。
  北京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人才、教育管理專门人才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京学习,充分发挥了首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了与沿线国家实现教育领域共赢共享发展。201 7年9月,26所高校入选了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5月,14所高校入选第二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工业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多元化建设新机制,以加强人才培养、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 “一带一路”国家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和导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为此,本刊采访了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王伟与国际学院院长刘增华,详细了解了北京工业大学“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情况。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关村》 :学校凭借哪些专业优势,成功入选了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王伟 :学校结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急需的城市建设、信息技术( IT)、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领域,培养了10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士研究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建设了以城市建设、信息技术( IT)及中国经济社会类三个全英文课程体系即重点建设3个全英文授课课程群,包括30门全英文课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3-5个“一带一路”国家优质生源基地,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于北京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需求。
  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的“青年导师国际化能力发展计划”、 “国际教师聘任计划”,通过国际人才培养、全英文课程建设以及国际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建设了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国际化导师队伍。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的城市建设、信息技术(IT)、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技术正是我校优势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例如:我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2012年度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8名;建筑学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曾获得第1 3名,建筑学专业获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与数量经济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此外,学校还拥有光电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关键技术交通行业实验室、城市智能公交行业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中关村》 :学校“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遵循怎样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刘增华 :基地遵循的教育理念:第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学校注重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秉承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并加强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搭建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渠道,培养学生国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第二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鼓励各个学科利用不同渠道、不同资源优化课程体系,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整合优质互联网学习资源,开展日新学堂在线教学,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开放教学模式;第三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进行柔性管理,推崇符合国际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
  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了解中国文化;在本门学科上学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华友华人才。
  《中关村》 :自从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以来,学校做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王伟 :自基地创建以来,学校为国际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学习环境。优良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配套软件是培养高质量国际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战略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学校充分利用“双一流”学科群所拥有的科研基地和科研平台,如“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为国际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实现了硕博课程贯通,落实了全英文课程建设,完善了国际学生培养方案。依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统筹安排了国际硕士和国际博士培养体系。整合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实现了硕博课程的贯通。科学地衔接了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研究生在硕士阶段已修课程在博士阶段可免修。鼓励学科利用不同渠道、不同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整合优质互联网学习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开放教学模式,提高培养效率。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建设34门全英文硕士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国际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同时,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渠道,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
  除此之外,学校建立了区域高校国际联盟组织,推动了“一带一路”高教共同体建设。 “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于201 7年3月成立,由北京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发出倡议,来自北京7所、重庆7所与波兰1 2所高校共同组建。学校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交流合作网络,通过中波大学联盟平台构建了以“波兰”为中心辐射中东欧的战略合作格局,探索建立了“422”(两年召开4次工作会议与2次成员大会,举办2次大型主题活动)及UPS多层次交流合作模式(Universityto University、Professor to Professor、Student to Student,即大学一教授一学生),广泛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加入,以及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来京参与1至3周的短期研修,推动了中波高等教育国际进程,为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了一份力量。
  组织“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参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举办的“海外大学生北京行”、 “北京海外人才新春音乐会”等活动,推进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中关村》 :请举例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人才在学校就读情况。
  刘增华 :我校自2017年建立“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以来,正在培养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名国际博士研究生(2017级和2018级各两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蒙古、越南、巴基斯坦。越南籍2017级博士研究生BUI ANH TUAN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越南水环境高水平期刊发表2篇学术论文,而且该生还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在“2018首都各校第五届留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奖。
  《中关村》 :学校通过“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如何推动与沿线国家教育领域共赢共享发展的?
  王伟:学校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发挥高校国际交流职能,助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依托學校优势学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文化共融与民心相通。注重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学校推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于2018年12月举办了首届“中波大学联盟艺术节暨艺术设计大赛”。学校依托“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重点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艺术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校长论坛、艺术学科学术论坛、艺术工作坊、实验室参观、中华传统文化汇演与文化考察等系列活动。共邀请接待了来自波兰、乌克兰、韩国与爱沙尼亚10所高校共计49名教育管理工作者赴我校开展交流与合作,来京学习我国高校优质教育管理资源与理念,探讨艺术学科人才培养,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管理与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
  在“一带一路”短期来访人员中,包含高校校长、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实现了从“顶层一中层一基层”与“科研一教学”的“3+2”质量保障模式,全方位对接访问了高校行政科研人员,全面保障了交流质量。通过开展短期的交流、研讨及培训,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不仅传播了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亟需的专业学科人才,推动实现了民心相通的目标。
  刘增华 :学校大力招收“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发展。目前学校已经建立巴基斯坦、伊朗、韩国、越南、柬埔寨五个“一带一路”国家人才生源基地,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在校生学历生(本硕博)2018年540人,相比2016年364人,增加48.4%;高层次人才(硕博)2018年285人,相比2016年156人,增加了8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76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