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圈人口流动空间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所以人口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今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人口流动的主体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主要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人员由农村流向城市,从而造成城市流动人口过杂、过多的情况。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推动下,这种情况将会持续升高且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流动;高校经济圈;“限外”
本文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7C39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4日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国家政策的出台,各地区的高校不断扩大校园规模,同时加大对外地学生的招收力度,大幅度地增加招生人数。在各地区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大学生或者说90后的消费水平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一些先知的创业者,凭着敏锐的嗅觉和现行政策的扶持,将创业触角伸展到高校园区的周边地带,此时校园经济开始以高校经济圈为主。这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产物、新资源、新动力、新方向,并呈现出逐渐演变为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核心的趋势。
一、高校經济圈形成的时代背景
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推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经营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转变。高校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不断突显,日渐成为产业技术和产品设计、研发、创新的中心,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互动融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圈。一些地区以高校集群为依托着力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园,旨在推动地区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改过去不闻不问、不重视高等教育的局面,开始大力支持发展高等教育,担起了改革创新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兴建“大学城”、“高教园区”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例如深圳大学城、广东珠海、东莞、广州大学科技城等。
科技产业的持续进步对产业科技的自主研发和创新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经济圈内部科技研究成果的发明转化就是适应时代要求最好的支撑。在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决定产业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已经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多品牌企业都与相关高校建立技术攻关、研发的合作关系,甚至出资共建技术研究、创新中心;也有的企业将地区拥有的高校数量、规模作为选址投资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经济圈的作用日趋显著。
在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给情况均等的情况下,高校经济圈正在成为决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产品和技术附加值提高的高阶内核,也由此巩固和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基础。
二、基础理论
研究高校经济圈发展与区域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首当其冲的切入点就是厘清高校经济圈和区域人口流动的本质。
(一)什么是高校经济圈。高校经济圈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依托高校的人气聚集和知识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娱乐、商业休闲、培训出版、物流信息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业态。高校既可指一所高等学府,也可指多所高校的集群。
从现有的研究上看,高校经济圈可分为狭义和广义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分析。狭义来看,高校经济圈就是寄生在大学校园附近,以校园在城市空间分布的优势和学生的聚集带来的消费效应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消费经济。广义上,高校经济圈更可以扩大化为依托大学的优惠政策和人力资源用知识创造力而形成的经济带和高新技术产业群。
(二)什么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即人口的流动,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本文所说的流动人口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各种消极社会影响的总和。人口问题复杂、多样,很难进行确切的界定,主要是指因人口流动、迁移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的总和。
(三)什么是消费圈。在高校经济圈中消费圈仅占30%的比重,因为它始终是依托高校为基底而形成的消费市场,其主体主要是瞄准学生群体,再扩展到高校本身、圈内及附近居民、企业、机关以及流动人口等,其范围要远远广泛于校园经济。同时,高校经济圈运转也在不断催生新要素结构和关系模式,促进高校系统内外环境升级改造,推动社会大环境发展变化。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转型。
(四)什么是产业圈。产业圈是以科技创造力与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所形成的高新产业圈。这也是高校经济圈直接区别于其他经济圈的本质原因。其他经济圈和高校经济圈的地域界限具有非绝对性。因为高校经济圈的重要内容是高知识化成果的转移,所以其影响已突破地域的限制而直接实现了对其他消费圈和产业圈的辐射效应。这种效应总会让产业结构和消费品质得到提升。
三、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推行是否“限外”的新闻持续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把关注点放在校园以及与其相关联的高校经济圈上。但因为高校经济圈属于新型经济模式,所以相对于它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涉及较多的也只是对校园经济的浅层研究。但两者是完全不同深度的两个概念。校园经济主要倾向于校园内部,例如校园里的超市、商店、外包设施等,换句话说就是仅仅趋向于学校内部的消费需求。而高校经济圈则是以高校为发展中心,向外扩展形成的餐饮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以及校园、政府推行的高新科技产业及其技术等混合一体的消费产业链。高校经济圈不仅仅局限于消费圈,更重要的是它所延伸的产业圈。两个层次的实质和目标群体有很大差异。
由于高校经济圈包含的种类繁多,对社会影响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学者的不同学科背景和评价视角,再加上政策的持续改革等一系列影响,所以目前对高校经济圈的理解比较多元化。 部分国内的学者认为,高校经济圈是以教育经济为主体功能的区域经济形态,是以高校学生消费能力为依托的一种经济模式。而部分国外的学者则认为,高校经济圈可以概括为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教师与顾问式高校主导模式、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以“相互作用大学”为代表的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共生模式等。对于中国来说,发展较为完善的高校经济圈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少数沿海省区。因为这些地区社会及部属高校对他们的高校经济圈的执行措施是比较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在这一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结论,因此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高校经济圈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
四、研究型大学对镇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汇集科研经费的方式拉动镇江经济增长。近年来,镇江高校的科研经费一直在增长。这使得镇江地区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为镇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5年来,江苏大学与镇江的工商界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合作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直接给镇江地区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其中,江苏大学也受联合国委托,先后为34个国家培养了一批农机管理和技术专家。这些成果都带动着镇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镇江高校自身运转对镇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高校通过雇佣关系为镇江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00年,高校共提供了48,750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为学生提供的兼职工作岗位。
(三)高校通过购买和建筑花费推动镇江地区的经济发展,高校作为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和游客对镇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做出贡献。镇江高校众多的学生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在镇江地区学习和生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消费。2016年大学生在支付宝上的人均支付金额为40,839元,较2015年增长97%。其中,服装占购物总支出的20.77%,其次是话费、美妆、数码和运动户外用品。
(四)积极改善镇江地区的社区环境。努力改善大学周边社区的环境,是大学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有时会参与社区的重建项目,与社区的一些基层机构或其他一些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的机构进行合作,共同致力于社区建设,以保持社区活力。
五、研究高校经济圈及流动人口的目的
传统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无法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而新型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创新研究,消除管理上的制度障碍,实现合理有序管理。做好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研究,无论对实际工作还是对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公众需要更大限度地认识到秩序的重要性,学生也需要意识到校园经济对自身发展的辐射状况,并提高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并且给社会和学校提供借鉴,掌握校园经济与人口流动的关系,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校园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校园经济形成的利益最大化程度,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关系和模式。
六、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的建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经济圈发展模式的研究,探索良性的校园经济发展生态所需要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有效解决高校因经济效益而导致校园人口流动过杂问题的方案。为创业者尤其是创业大学生提供风险较低的创业意见,减少校园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校园经济形成的利益最大化程度,完善我国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缺陷。针对本文研究的结论,总结城市高校经济圈良性发展的建议如下:
(一)维护公平平等的社会权利。为了让流动人口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享受到不断提高的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应该从公共政策层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规定并维护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我国有大量的流动人员,其中的大部分是一般劳动者。所谓的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选择自由,让劳动者在落户地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若是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很难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差别性的服务机制,也就无法有效地消除流动人口问题。
(二)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在着力增加流动人口经济资本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加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增强其社会融入的信心和“底气”。政府要鼓励、引导流动人口参与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增加其社会资本,减少其和当地人的心理差距、“身份”差距、“文化”差距,使其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在人才与知识溢出、催生新产业、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知识资源优势来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内因外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外,政府应系统梳理现有的高校经济圈发展状况,针对如此广阔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下形成的商业圈,寻找导致校园内及附近商业圈的恶性循环的原因。于内,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消费需求在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也对金钱没有准确价值观的状态下,学校应充分了解他们理想的消费环境和校园环境需求以做出正确引导。
七、本研究的经济效益
在不断优化和改善高校系统内外环境过程中,高校与地域的互动关系也进一步清晰,合理的高校经济圈不仅可以实现高校系统内外环境之间的多层面互动、沟通和联系,也可以实现高校系统功能机制和适应能力的增强,保证高校系统的动态演化,因此带来的经济动态平衡将产生相当规模的经济效益。
(一)增加城市人口流动,提升城市消费能力。高校在城市地理空间的聚集,带来了大批生源的汇聚。“高校人口”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之一。目前,镇江市有各类各级高等院校共有8所,全日制在校学生9.2多万人。以江苏省为例,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的标准为1,208元(不包括学杂费),以年消费10个月计算,全年生活消费就达到l6亿元。这还仅仅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消费而已。
(二)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加快技术的接受、消化、创新速度。一所知名高校往往成为城市的品牌,它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知名度。同时,高校也是高端人才聚集的中心,城市以高校为平台招揽杰出人才,高校科研人员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消化能力较强,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及时消化,有利于建立在技术消化基础上的新产品的开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三)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高校不仅集聚了大量现有人才,而且还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人才,这成为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因此,可以说,一所重点大学往往成为城市科技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器。
八、结语
本文分析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动人口问题的服务管理方向,以期加深人们对流动人口问题的了解,促进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大学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动力源的作用,而众多的大学聚集在同一地区形成一个大学群落,更能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大学群落对所在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以其学术性作为基础的,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卫东,司林波.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84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