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膏穴位敷贴对女大学生气滞寒凝型痛经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观察中药膏穴位敷贴对于气滞寒凝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校女大学生气滞寒凝型痛经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穴位敷贴及常规针灸的疗法,每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经周期随访。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膏穴位敷贴对于气滞寒凝型的痛经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穴位敷贴 气滞寒凝 痛经
凡是在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影响工作及生活者称为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见于青年女性。西医对本病并无特异方法,主要是采用对症治疗。故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采用传统方式即中医的相关方法来治疗痛经。但由于服用汤药,费事费力,且汤药的味道也不受青睐,使得我们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穴位敷贴与针灸治疗相对照的方式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17年9至2018年9月我校中医学专业女大学新生16~25岁,原发性气滞寒凝痛经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分别治3个月经周期。两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组15例年龄(周岁)17.50±4.72;体重(kg)45.52±5.15;治疗前评分6.17±1.45;对照组15例年龄(周岁)17.25±4.32;体重(kg)46.78±5.24;治疗前评分6.18±1.46;以上数据显示,在年龄、体重及治疗前评分等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其他不适,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且经妇科相关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者。中医气滞寒凝痛经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主症: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次症:①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胸肋胀满②经色黯淡有块;③畏寒;④面青色白;⑤恶心;⑥呕吐。舌脉:舌质黯苔白或紫暗,舌边或有淤点,脉沉涩。主症必须具备,次症②、③项须具备1项,其他次症须具备2项以上,结合舌脉象诊断气滞寒凝。
1.3纳入患者标准
西医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中医符合气滞寒凝辨证;年龄在16~25岁之间;月经周期规律(28±7)d;本次治疗前2周未服用过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类的痛药、镇静药或激素类药物;患者均自愿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近期有感染倾向的患者;2周内进行过中医中药相关的痛经治疗;有其它重大疾病,有精神病史;正在参加其他项目试验;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其他原因导致不能配合正常治疗即检查的志愿者。
2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研究穴位敷贴与针灸对气滞寒凝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疗效进行评分、统计。
2.1治疗方法
对参加本次实验的所有患者予以健康教育,嘱患者避寒凉,少食生冷。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本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讲解,本实验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让患者放轻松,并合理安排饮食等。
观察组在了解相应的基础治疗上加用膏药敷贴法。(1)药物:当归100g、桃仁50g、川芎100g、赤芍80g、小茴香80g、艾叶60g、红花15g、川椒50g,将诸药研粉过100目筛后混合,治疗时放生姜汁加热搅拌,温度适宜后放阿魏赋型。(2)腧穴:选取神阙、关元、子宫三穴。(3)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及俯卧位,将制作好的敷贴贴于患者相应穴位。每组患者均于月经前3~5d开始敷贴。观察组每24小时更换药物1次,连续直至月经来临。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对照组单纯使用针灸。(1)针具: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选定长短型号。(2)腧穴:关元(温针灸)、三阴交、血海、足三里(温针灸)。(3)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参照《针灸治疗学》b’中痛经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留针15分钟。月经前疼痛者每日治疗1~2次,无疼痛者可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直至月经来临。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2.2观察指标
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制作长约10厘米的一条直线,标出10个均等刻度,两端分别为“0”和“10”,0表示无痛,1~3为轻度疼痛(睡眠不受影响);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即其他);10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患者依据个人感觉选择1个最能代表本人疼痛的分数。此量表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疼痛自评量表,能够有效反应出患者疼痛强度及变化,疼痛越厉害分值越高。
3结果
3.1两组间疗效比较,临床痊愈:治疗后腹痛及相应伴随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復发。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伴随症状好转。无效:腹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为77%。两组治疗效果经非参数检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与基线差异比较两组VAS评分与基线之间的差值比较分组治疗,观察组第1个月经周期(2.61±1.1 4);第2个月经周期(3.63±1.33);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4.23±1.45);治疗结束后3个月经周期(4.18±1.55)。对照组第1个月经周期(2.16±0.84);第2个月经周期(2.76±1.17);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3.16±0.92);治疗结束后3个月经周期(3.09±1.21)。通过上述可知,第1个月经周期后的VAS评分值与基线之间的差值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个月经周期及结束后第3个月经周期评分与基线之间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女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压力以及生活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原因或与饮食生冷、情志不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更容易发生功能性痛经。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临床多以气滞寒凝证者较为多见。由于导致痛经的原因复杂多变,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所以很难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且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判断,采用中国传统医学手段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治疗方式上,中药膏穴位敷贴具有药效持久,药效稳定,操作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弥补了针剌治疗的具有疼痛,易恐惧,操作应用不方便等问题,在治疗效果上,中药膏穴位敷贴对于气滞寒凝的痛经疗效确切,且患者依从性较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3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