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间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社会公平产生了不利影响,成为集结多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在人们对收入差距问题的讨论中,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越来越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对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平均工资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做了简单的分析对比。
  【关键词】工资增长 劳动生产率 对比分析
  1数据描述
  1.1工资
  工资收入是衡量劳动者劳动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定义为劳动者单位时间内付出劳动所应得到的社会平均的货币报酬。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外部因素例如经济景气程度、区域和行业差异等;也与劳动者自身素质有关。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这一统计指标,指单位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未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公式为:
  1.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我国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现状
  2.1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现状
  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定义了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概念,即LP=Y/L,其中Y代表總产出,L代表流动投入。《中国统计年鉴》对统计指标的解释定义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上社会平均从业人数。也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统计年度内),统计区域中平均每个雇员在一年内所产出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我国GDP从2000年的100280.1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685505.8亿元;年末就业人口数从2000年的72085万人增加到了7745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员数)从2000年的13911.37元/人口年上涨到了88508.32元/人口年,增加了6.36倍,增长速度非常快。
  2.2工资水平概述
  在我国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中,衡量工资水平的标准主要是职工年平均工资。本文主要研究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实际增长率及其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比较分析。2000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为9333元/人,2015年上涨到了62029元/人,实际上涨了6.646倍,相较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来说更高,但两者差距很小。用Eviews软件对平均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做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可决系数为0.995942,解释变量“劳动生产率”对被解释变量“人均工资”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两者高度相关。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0到2015年中,职工平均工资占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重均在65%以上。这表明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联性较强,并没有出现“工资上涨明显落后于劳动生产率上升”的情况。表1描述了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3我国不同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分析
  由经济转型造成的企业异质性使得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上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竞争程度较高的态势,利润最大化导向的企业在确定员工工资水平时更多地遵循市场化原则,员工的生产效率和绩效得到了更高的回报。然而,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的形成与水平,以及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垄断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国有单位的垄断程度往往高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从我国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不同所有制单位(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外商投单位、其他单位)劳动报酬的变化来看,从2000年至2015年,外商投资单位的平均工资始终保持最高水平,但其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最大;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工资的增长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变化趋于一致,两者的增长率曲线基本吻合,保持了较好的同步性,但外商投资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工资增长率低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将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平均工资分别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做一元回归分析,可决系数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国有单位(0.994105)、其他单位(0.994022)、城镇集体单位(0.983269)、外商投资单位(0.972629),说明国有单位的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程度最高。
  4我国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比较分析
  国家统计局自2012年定期报表开始使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有门类20个,本文从中选取了七个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不同行业分的内部平均劳动报酬来看,2003-2015年,农林牧渔业的劳动报酬最低,从2003年的6884元/人提升到了2015年的31947元/人,增长了约4.64倍,但其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平均工资;而劳动报酬最高的则为金融业,从2003年的20780元/人提升到了2015年的114777元/人,增长了约5.52倍,其绝对数额和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从2003年往后,各行业工资的极值差和标准差逐渐增大,说明各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将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对劳动生产率做一元回归分析,根据可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金融业(0.9989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994184)、房地产业(0.993352)、制造业(0.987805)、建筑业(0.985796)、住宿和餐饮业(0.984482)、农林牧渔业(0.976000)。
  5结论
  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程度很高,工资增长率曲线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曲线吻合程度较高,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保持了较好的同步性,从2003年至201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基本高于工资增长率。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吻合程度也比较高,其中国有企业的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程度最高,其增长率曲线基本重合,而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平均工资增长率则明显落后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种情况在2011年后有所改善。外商投资单位的平均工资始终保持最高水平,而城镇集体单位的劳动报酬最低。不同行业间的劳动报酬差异更大:农林牧渔业的劳动报酬始终最低,工资的增长率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而劳动报酬最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内部,其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且工资增长率也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由此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在发展趋势上保持了较为同步的增长,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两者增长率的差距较小,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劳动报酬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我国工资的差距更多地来源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7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