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山水画元素在园林营造中的旅游经济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除了依托自然资源外,还可以依托文化资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旅游产业结合最紧密、最直观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相似美关照,来发现园林与山水画之间相通的审美目的;通过在具体造园技巧中所透露的中国山水画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为园林旅游经济的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旅游经济;古典园林;山水画;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3;J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09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后,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在旅游上的消费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欧美地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着力开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以苏杭地区为代表的江南古典园林,这些古典园林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拉动当地旅游经济产业链发展。江浙地区依托自然地貌营造园林具有天然优势,其他地区亦可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开发园林式度假景区。中国古典模式园林的设计与中国山水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典园林的营造,从审美理念、审美标准、景观规划,甚至是亭台楼阁、物的搭配,都离不开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指导,很长时间都是以“画论”代替“园论”的,所以园林式景区的开发不能抛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元素。
  一、旅游经济建设中古典园林与山水画之间相同的审美关照
  我国古代园林营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形成自己的指导理论,直到明代才出现较为完整的园林研究著作——《园冶》。那么在此之前,我国古代园林营造受到山水画论的直接影响。一些画家的绘画理论、画作深深地影响着园林的营造,以山水画审美观为指导思想作为园林营造主旨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种画论即园论的情况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即便是后来我国古典园林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脱离与山水画的密切关系。所以,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审美追求。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创作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的艺术创作的审美观照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了内在的精神层面。这一理论不仅影响了山水画,而且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园林设计中有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这句话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宛自天成”就是指园林中的景致要贴近自然,具有自然意趣,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但却也要满足人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一要求和绘画中的“外师造化”具有同样的标准。园林设计或绘画创作中都要求艺术形象要高度贴近自然,使人能够有置身大自然中的感受,以此满足“畅神”的审美观照。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高度提炼自然界中的美景,删繁就简,浓缩于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山水园林的景致虽然来源于自然,却不是简单的照搬自然,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后,呈现出比自然山川更加集中、精炼、切合艺术家自身审美需求的“类自然”美。
  (二)“气韵生动”
  南齐画家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品评绘画的重要标准。这一重要的论点不仅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也对我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园林营造的依据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追求“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那么,如何能营造出“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呢?陈从周先生认为,“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这一观点和山水画的审美观异曲同工。中国山水画讲究在构图上要使观者能够有“可游”、“可居”的带入感,仿佛顺着画中的小路可以从山前走到山后,远处的瀑布和近景的溪流虽距离遥远,中间有山石树木穿插掩映,亦可感受到其出自一流的蜿蜒脉络,能够使观者有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达到“畅神”、“卧游”的审美追求,才能使画面“气韵生动”。造园亦是如此。我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真实再现,是对自然的高度精炼,追求的就是“情”和“意”,是对“畅神”、“卧游”的进一步实现。园林如果只有景色而没有打动人的意境,就缺少了生命力,成为了自然景观的照搬和堆砌。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综合、精炼自然山川的美景,那么它营造的主要思想脉络就是“气韵生动”,在创作时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人文气息,使无生命的山石、源流被赋予情感,成为传达感情和思想的媒介。
  二、旅游经济影响下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画元素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之间不仅有着相同的指导思想,还有着相同的创作者,许多画家也是园林设计者,他们亲自参与到造园活动中来,以山水画的创作手法来营造自己理想中的山水园林。山水画的创作是对自然景观的高度提炼,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古典园林的营造方法也是模仿自然,将自然界中的美景浓缩于有限的空间内,既要有自然的野趣,又要有宜居的生活气息。这就将文学、绘画、建筑、植物等等方面的知识集于一身,是高度融合统一的综合艺术。而山水画也是这样一门综合艺术,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意境空间的营造其实包含了园林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设计前的构思与立意,另一个方面是设计完成后园林呈现的整体意境,当然最终的意境与最初的构思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古人常说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便是此意,在落笔之前就先构思好画面的意境,这决定着最终作品的“品格气韵”。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意思大概是说,一副山水画作品如果立意不够高,那么纵使绘画技法再好也不能称之为“上品”,可见立意是画作优劣的先决条件。那么园林也一样,可以说园林本身就是山水画的现实载体,在园林设计之初同样需要高品格的立意。园论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清代著名的造园著作《园冶》中说:“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抱率。”可见,园林的营造也是先立意而后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设计具体的景致,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虽是人工雕凿但却要不露痕迹。造园者在营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园林景致进行堆砌和安置,而是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去构造自己理想中的山水园林,通过園林的景致抒发自己的人生观,寻找自己追求的“诗情画意”。   (二)“計白当黑”的构图手法
  “计白当黑”是水墨画中非常重要的构图法则,也可以理解为画面的虚实关系,“白”为“虚”,“黑”为“实”。而虚实关系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是至关重要的,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由此可见虚实有无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水墨画的构图中,这一方法的使用无处不在。在画面中,“白”可以理解为有计划的白,一方面是为了烘托“黑”,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二维平面中的空间关系。空白不是真的没有东西,而是包含了更多的“言外之意”,使观者自主联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指出了构图的重要性,构图不仅是安排视觉元素的位置,还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主题的传达。
  同样,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体现着虚实相生的设计理念。园林景物的虚实关系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传统的虚实关系首先指空间上的虚实,如园林景观的实体景物: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与园林中空置的场所、道路之间形成的虚实关系,这种景物布置上的虚实对比关系使园林空间具有了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也体现了山水画构图中所提倡的“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原则。而另一种虚实关系可以理解为山和水之间的对比关系。山、水虽然都同为实物景观,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视觉特性,山石给人坚硬、实在的感觉,水面能带给人柔美、悠远的美感,所以从视觉感受上,山石代表了“实”,水面代表了“虚”。古典园林常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在古典私家园林的空间内,一般由于受到面积的制约,无法流出大面积的空旷场地来体现虚实对比关系,所以多采用山石与水面之间的这种虚实关系来烘托对比。山水之间采用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园林景致环山抱水、风影摇动、虚实相生,也更多一些灵动之意。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虚实之景处处皆是。有了虚,才能显出实的自然生趣;有了实,才能体现虚的空灵有致。
  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两者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当时社会审美形态的反映。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轨迹,“以诗入画”,“以画入园”这种以文人思想为艺术主线的审美观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和山水画创作,古典元园林实际上是文人画的实物载体,是更高的审美满足。所以,园林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思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计成.园冶图说.赵农注释[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  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  黄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J].大舞台,2014,20(8):237-2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