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引导者,不仅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还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存在,重视和加强民办高校辅导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探索民办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步骤,本文对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建设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问题 建议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强大的新生力量。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充当着重要且特殊的角色,他们和大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民办高校虽在新形势下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公办高校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中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民办高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于推动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可行性和实践性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该方面的研究仍有欠缺,系统分析并探索出相关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上海市民办高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8年底,上海市民办高校共19所,其中本科6所,专科13所,占上海市高校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本文对上海市6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上进行问卷走访调研,掌握了一手数据资料,发现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仍存在共性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不平衡性
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福利待遇有一定差距,辅导员队伍的薪资更是不容乐观,据问卷回收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薪资水平在5000元以下的占28%,5000-7000元的占48%,因此,男性在求职中,尤其选择民办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就较少。调研显示,女性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群体占比高达75%,且年龄集中在25-30岁之间,由此可见,刚毕业的女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占着非常重的比例,这样的队伍结构虽然缩小了与学生的年龄差,利于沟通和工作顺利的开展,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处理突发事件时经验的匮乏,工作两到三年有经验后又面临结婚生子,让学生工作出现不连续性,学生的不适应和自身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均存在问题。
(二)辅导员队伍缺口大,选聘程序不严格
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辅导员队伍原本就是~个流动性很强的岗位,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院校工作强度大,没有编制,流动性更强,这导致民办高校经常缺口很大,“求贤若渴”的心情也让选拔程序上不够严谨规范,选聘辅导员的门槛也较低,没有专业上的严格要求,数据显示,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占5%,教育学背景的占10%,管理学背景的占19%,然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公办来说思想更加活跃,自律性较差,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更为广的知识面,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否则,难以真正做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与指路人。而且,据走访调查发现,上海市多所民办高校都存在着外聘的硕士研究生辅导员流动性更强的趋势,已有学校又重新吸纳优秀毕业生做留校辅导员,这样“近亲繁殖”会一定程度上沿用原有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不利于本校学生工作的创新与进步。
(三)辅导员队伍普遍工作时间长
在上海市几所民办高校走访中了解到,辅导员工作必须是24小时待机,学生事情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非工作时间联系均及时回复,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这无形中都剥夺了辅导员的休息时间,尤其是成家有孩子的辅导员,无法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且走访中还了解到,上海市民办高校在低年级基本都有早晚自习,很多辅导员从早上6点半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宿舍锁门,“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的工作状态常有,连自己充电的时间都没有,数据统计显示,75%的辅导员表示没有固定的时间学习充电,仅剩的一些时间基本都用来恢复身体的消耗。
(四)辅导员琐事多,职位职责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不仅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还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存在。然而,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身兼数职,每人带学生数平均在200人左右,日常处理学生课堂考勤检查、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催缴学费、评优评先、上传下达各类通知等,特别留意解决学生心理、生活、学业上的困难与疑惑,除此之外,还要认定学生贫困工作、处理学生人际关系矛盾、处罚违纪、学校各条线数据统计等,学校里但凡和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做。而且,辅导员做份内工作外,一般均身兼数职,如党务工作、团学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大部分是义务无报酬。以上种种导致辅导员职责不明确,职业定位发展迷茫,问卷中只有20%的人认为该项工作是终身事业,80%的人都选择会转岗。
二、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对辅导员队伍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及社会大众对辅导员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与薪资水平,上海市各公办院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资金支持,为年轻辅导员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保障。上海市民办高校虽然高等教育中占据一席之位,但由于学校性质的特殊性享受不到国家实际政策和资金支持,对辅导员建设部分也得不到学校投资方的大力支持,限制和制约了民办高校辅导员未来的发展。走访中发现,上海市民办高校领导层,各部门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可度不高,甚至认为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只要学生不闹事不出大问题,有没有辅导员管理都一样,这样的定位让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影响该支队伍的稳定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普遍缺乏有效机制
建立健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是保证队伍稳定发展的关键。走访及问卷调研数据说明,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普通缺乏利明确目标及发展机制,队伍建设中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与问题,造成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认可度低,队伍的数量、质量在大量岗位流动中无法保证,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缺少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明确队伍建设的目标及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
(三)民办高校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不明确
民办高校的生源不同于公办院校,上海市公办高校基本实现了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归类到思政教育类的评定,然而民办高校还未实现。调研显示,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同期进校的教师与行政人员相比,随着时间的增加待遇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经过时间积累后可以评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人员可以升科、处级,辅导员却没有晋升机制,时间越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规划愈加迷茫,到一定时候就会转岗或离职,造成队伍的不稳定问题长期存在。
三、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完善薪酬等級评定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薪酬是辅导员工作动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据考察显示,部分辅导员工资水平不及上海市餐饮行业的打工者水平,这也是造成辅导员流失的原因。因此,民办高校管理者可在能力范围内,完善辅导员工资的梯级评定机制,适当增加辅导员的津贴、奖金,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尽可能缩短与公办院校辅导员薪资差距,保持工作热情与劲头。
(二)明确辅导员职业规划,指明在校内发展方向
纵观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辅导员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是职业规划没有明确方向,认为辅导员工作的晋升空间模糊,工作忙且看不清未来,对此情况,民办高校应重视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对辅导员的考核要规范、科学、系统,将考核与职称真正挂钩,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灵活的校内职务流动机制与分流机制,可以明确分为以下几种:①继续担任专职辅导员的;②具备教师资格与能力的,转岗为教师;③综合能力适合行政岗的转岗行政工作;④学术能力强的,学校培养深造;⑤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应予以及时调岗,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辅导员使用机制,为职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上海市民办高校是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路者、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与民办高校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正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对策,去迎接挑战,不断开拓新方式新渠道解决问题,完善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