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美育对人生完整性的奠定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育的意识和实践在中西方古已有之,席勒等思想家提出了通过美育来恢复人的完整性。中小学美育可以促进人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人生的健全实现有着重要的奠定作用。而当前中国的早期美育却颇为滞后,有待于教育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美育 中小学 感性 理性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和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但同时也使得人性片面发展,导致了人类的异化,出现了诸多文化危机。美育的目的是恢复人的完整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人类对自身进行认识、完善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中小学美育对人生完整性的奠定作用展开论述,以期引起中小学教育者对美育的关注。
  一、中西方美育观点
  一直以来,美育在中西方教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十分重视文学与音乐的教化作用;而中国美育意识的萌芽和具体实践则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希望通过礼乐教化来构筑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伴随着欧洲工业文明的兴起,社会分工变得日益细致,物质财富变得日益丰富,但启蒙主义者对知识与技能的过度倡导,理性的过于膨胀,造成了文化的片面发展,使得人逐渐走向工具化。伴随经济的发展,人类非但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与快乐,反而出现了感性能力弱化、人性异化的现象。很多西方哲学家开始思考并探索解决的途径。1795年,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席勒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美育书简》,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系统阐述了“美的理想王国”,不再把美育作为实现其它教育的手段,而是将美育提升到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致的高度,强调其自身的独特功能。他认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人性才是理想的人性,审美教育可以恢复“我们天性的这种完整性”,“通过美,人们可走向自由。”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强调了现代工业私有制下的物欲及“异化劳动”是造成人性分裂的关键原因,而且指出了人性走向完整的有效出路。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创造了美”,人类本质上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把塑造全面发展、完整健全的人性与审美关联了起来,为审美教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席勒、马克思等思想家的观点都给当今美育以启示,美育应该是以感性教育为主的活动过程,把自然科学灌输落实到感性生存之上,使之化为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才是美育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的关键。
  二、中小学美育与人的完整性
  我国现代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理性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授与训练;二是在感性方面为学子奠定健全的人性、诗意的人生。前者强调技能,后者重视人自身,二者互為补充,并行不悖。学校不能只培养掌握知识技能的片面的“天才”,学校应该“育人”,即为学生潜能的挖掘提供机会、创造可能,造就更加全面、更懂生活的人。
  首先,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存当中,强调感性教育,将自然科学、理性知识的学习落实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心理关照之上,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与内心体验,让枯燥的理论变为趣味的感悟,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能促进智力、体力的健康发展,促成人的完整健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感性促进理性的发展,个性情感的释放融入理性形式的建构过程,帮助理性的提升;同时理性指导感性的发展,为人的感性生存指明方向,创造条件,并以审美的方式赋予感性活动以精神性的内涵。理性与感性的并行,为学生奠定了健全的人性,诗意的人生。
  其次,美育可以推动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作为个体,他的审美表现其实具有双重属性:自我的与社会的。社会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让我们能为他人理解,与他人沟通。但人除了社会性还需要有个性,个性才能让人具备创造力,才使个体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美育重视个体的情感、性格与意志,但随之而激起的更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素养、对社会深刻与广阔的认知,它将个体和人类共同的声音恰当地沟通起来,它保持了人自身的独立性,又帮助人找到社会的位置与价值。美育直接作用于人的个体,又间接作用于人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在这种交感互动中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中小学美育现状
  美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塑造的教育,早期形成健康、开放的态势,对成年后的人生追求、人性的完满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中国的早期审美教育主要依赖中小学校来完成,虽然已得到了极高的关注,但受制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具体操作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部份学校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美育活动,但究竟何为美育,又该如何实施,其实许多中小学教师并不了然。因为认识的局限,想当然的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是思想品德教育,也有学校稍有范围上的扩展,如把校园、教室的装饰也当作美育。确实,这些实践都包括于美育的范畴之中,但根据美育的本质和特性,它们又远远小于美育的范畴。学校不仅要关注形式,更要意识到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美育的践行者。此外,还有部分中小学教育者认为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固然需要审美力的培养,但又远不止于审美力的培养,两者不能混淆。
  其次,由于家长及许多中小学教育者、管理者对“竞争”的片面理解,有意或无意地把美育当成了德育或者是其它学科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注重理性知识的灌输,强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忽略甚至排斥美育。因此影响到学生个性情感的发展和升华,使学校教育偏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了一种不完整、不全面的教育。
  儿童及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塑造对其终身都会起到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如果学校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美育,使少年儿童早期教育缺少了这重要一环,那对于这一代人的后期发展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人生失去美育则为黯然的人生,教育失去美育则为无趣的教育,德智体诸育就会变成枯萎的花”只要中小学教育者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科学具体的开展实践,相信美育将不再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也将找到最佳的落脚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9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