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本中“笑”的别有深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读了很多有关“笑”的精彩章节,作家们用传神的笔法描写了许多“笑”的场面,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笑别有深意:或透露了无限的悲凉和辛酸,或表现了人物的得意忘形和癫狂,或表现了人性的虚伪和自私,或表现了弱者受尽凌辱等,透过一张张典型人物的笑容,可以体味人情冷暖,洞察世间百态。
  [关键词]语文课本 “笑”深意
  一、笑声中的悲剧与闹剧
  鲁迅和契诃夫是在各自民族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两个文化伟人,两位伟大作家无论文学创作还是生活经历都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在小说创作方面,两位作家都以短篇小说见长,并且都把同情和关切投向底层的弱势人群,即所谓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两人都以自己的作品唤醒整整一个时代国人沉睡的灵魂。屠格涅夫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鲁迅的短篇小说《呐喊》、《彷徨》都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悲剧。虽然如此,在这些小说中还是笑声不断。人选初中教材的《孔乙己》全文有多处写到“笑”,鲁迅以笑写悲,使得主人公孔乙己的悲剧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小说中有掌柜无情的笑、酒客无聊的笑、小伙计无知的笑和孩子们无邪的笑。在不断爆发出来的笑声中,孔乙己清高迂腐的性格得以形象揭示,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刻画得人木三分。主人公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读书半生,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文,没捞到半个秀才;“武”,不会营生,便失去生存技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沦为近似乞丐的社会底层,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给他取了个绰号,这本是一个应该得到众人同情的弱者,但受尽欺凌和屈辱。作者把他的悲剧命运放到笑声中来写: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笑”像无形的刀直刺他那早已伤痕累累的心,这是何等残酷。他的潦倒、他的恼怒、他的迂腐都成为众人生活的调味品。他的屈辱成为众人嘲笑的導火索,可悲、可叹的不仅是孔乙己,而且是那个病态的社会,更是那些愚昧麻木的国民。“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就这样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走”了,在人们自私冷酷的笑声中走向了黄泉路。那笑声饱含着辛酸和悲凉,透过薄薄的一层纸,穿越近百年的时空,仍在耳畔萦绕。契诃夫的《变色龙》文章情节极其简单,一条狗咬了金饰匠赫留金,一个路过的巡官对于此事的处置所引发的一些可笑的言行。关于狗的主人是谁,警官不断摇摆的心思让人哭笑不得。权势,利益,诱惑着他的已经被腐蚀得不堪入目的心。他的话语表现出了圆滑性,赤裸裸一副小丑的样。生活中不乏这样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两面人,为了私利,他们不顾自己的形象,虚伪着,狡猾着,给社会增加混乱,他们是社会的败类,最终定会遭人唾弃。文章以暗喻的手法描写了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让人们在笑声中发现、思考、抵制、摧毁。
  二、笑声中的批判与鞭挞
  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儒林外史》的突出成就在于对现实作喜剧性的讽刺揭示,表现假恶丑的可笑可鄙可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作者用妙笔把人物失魂落魄的丑态、狂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其中两个人的笑,我们是不能忘记的。一是主人公范进中举时: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作者认为范进在家发疯还不够,而要把它丑陋的疯态放大到集市上,小说的主题揭示得更深刻。范进读书一直到53岁,才考中举人,之前的遭遇,我们从他中了秀才以后,他岳丈胡屠户对他的教训可看出一二。再深想一点,他中了秀才还是被如此劈头盖脸的一通教训,与其说是庆贺,不如说是来向他摆谱,那他没中秀才时的社会地位就可想而知。这样范进中举以后的“笑”就不难理解:那笑声中有几多得意、几多欣慰、几多轻松。“好了!我中了”的潜台词是:我中了就好了,经济状况会好起来,社会地位会高起来,人们对他的态度也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总之,一切都会好的,他的苦难终于结束了,他的幸福生活就要开始了。他此时的激动是如此不可抑制,以至于喜极而疯,喜极而狂,他为功名癫狂的一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一个“笑”字是对“范进们”的辛辣讽刺,更是对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再看另一个人物——胡屠户,他身为范进的长辈,在女婿未中举之前在女婿面前傲气十足,对其呼来喝去,颐指气使。范进向他借钱时,更是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可范进中举后,那番令人作呕的恭维我们且放在一边不说,只看课文最后一句: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前倨后恭形成鲜明的对比,把那个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描绘得如站眼前,不能不说是“笑”字的一大功劳。
  三、笑声中的残忍与凄凉
  鲁迅先生认为全部中国历史只能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他的《祝福》可谓声声祝福,字字血泪,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正是先生的观点艺术体现,她的悲剧实质就是笑声中的悲剧。小说中有两处描写她的“笑”,第一处是“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正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以后在鲁四老爷家暂时落脚,处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感受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羞赧、掩饰的笑,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好生活的甜蜜回忆。和祥林嫂一样处于社会底层,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很深的柳妈,作品中有处对她的“笑”非常传神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这看似开心的“笑”实质是一把尖刃把祥林嫂逼向死亡。以笑写悲,加强了悲剧的控诉力量。他们都已成为文学长廊中不朽的形象,作品对他们的塑造无一例外离不开“笑”,通过“笑”,我们好像触摸到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炎凉,感受到他们内心世界的冷暖。笑声中有冷暖,笑声中有悲喜,笑声中有扬抑……我们在拜读这些文学大家的名作时要用心体会,增加情感体验,揣摩学习名家的笔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3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