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融合视角看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阐述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进而拓展到旅游业与博物馆融合这一具体业态。提出博物馆旅游发展需要多方创新,如理念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及人才创新等。
  关键词:产业融合;博物馆旅游;旅游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F59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078-02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掀起了产业融合的浪潮,从此信息技术快速扩散,改变了诸多产业的面貌,以往工业时代所建立起的清晰的产业边界逐步模糊甚至消融,在边缘地带萌发出新型业态,并快速成为经济的增长点,拓展出增量价值,将全球经济服务趋势推向了新的阶段。许多演化经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产业融合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并指出新型业态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这一趋势最先出现在信息产业,此后蔓延至金融、物流、传媒和其他服务领域。服务业不仅进行产业内的价值活动混合、交叉、叠加,而且向农业和制造业等一二产业渗透,对其进行增值,形成了高知识密度、高投入、高回报的现代服务业。其中,文化产业最为活跃,与旅游业融合后产生了多种载体,博物馆旅游就是当中的典型代表。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
  文化产业强调原创性知识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增值,旅游业则是对各旅游相关产业解构后形成的体系。旅游业存在相当大的创意渗透空间,而创意产业本体则可以纳入旅游的综合体内,旅游可以创意化,创意可以旅游化。无论从价值体系还是从空间布局来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备可融合性。融合不仅是单体结合,而且还是两个关系资本的整合,将在更大程度上产生协同效应。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实质上是创意促进旅游增值的过程,是创意对旅游吸引力增强的过程,也是旅游从单纯依赖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转型进入主动创造文化价值的过程。融合不一定会有新生体或新行政管辖对象诞生,更可能的是理念的转变、流程的改造或是展现方式的创新。它会以新业态的方式展现,而新业态会在融合过程中對产品、技术、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更新,对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进行创新,也可以是营利模式的创新。
  二、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新业态
  传统旅游业由于对自然环境元素的过度依赖,已经处于瓶颈困境。据统计,我国旅游业效率在全球排第47位。之所以会有这个差强人意的排名,根本原因在于以物质投入为主、非物质要素不足。只有与文化产业融合,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增加更多的增值环节,才能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
  业态是一个非学术用语,一般指销售和服务的形式,本质含义为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逻辑从链条向网络大踏步进化,围绕顾客需求市场自发搭建起快速反应的模式,旅游功能模块化被嵌入其中,成为网络中一个增值点。当旅游和博物馆相遇,业务的顺畅对接就孵化出了博物馆旅游这种新业态。
  三、顺应产业融合趋势,进行博物馆旅游创新
  1.理念创新。产业融合对理念的最大冲击是跨界,去中心化,摆脱行业、业务的惯性思维,跨领域碰撞激荡出新业态、新模式,围绕参观者更高的体验质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体验是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使人们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的某一特定水平,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博物馆不应再是一个单纯静态的陈列场所,而应该是从体验的终端性、差异性、知识性、参与性和补偿性几个特质出发,策划相应的商品或服务,给浏览者感性的力量、愉悦的记忆。
  我国官办博物馆多为事业单位,从性质上没有逐利冲动,自然缺少对市场的敏感性。随着融合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一状况正在改变:2018年北京电视台推出文创节目《上新了,故宫》,借鉴了互联网流量思维让年轻人跟随人气偶像走入节目,拉动关注度,拓展了受众的范围。2017年的文物戏精大会H5发布会,瞬间刷爆各大视频平台,播放量过亿。凡此种种,案例越来越多。
  文化自信让我们在这个可以纵横捭阖的年代把融合出的文博产品推到“C”位。还有2018年的文创爆款“国家宝藏”,让原来冷冰冰的博物馆陈列器件鲜活起来,讲出有血有肉有故事。节目制作方采用了融合理念,把历史、人物和藏品贯穿起来,有机地进行整合,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份文化大餐。
  中国消费升级已势不可当,旅游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博物馆明显感受到参观者中游客的比例越来越高。据统计,仅2016年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就达到8.5亿人次,增长8.9%。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也有研究表明,半数美国人选择旅游目的地主要考虑文化历史因素,像博物馆这样的标志性文化场所是必选之地。因此,博物馆应适应融合,扩大视野,顺势而为,主动与旅游市场对接,把自身看做旅游过程的一个环节,提供自身在全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只有认真研究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习惯,适时调整产品,才能更加契合游客的内在需求。
  2.服务创新。博物馆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其创新的路径和特征与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表现为无形的概念、过程和标准的改进,对研发依赖并不严重,渐进式推进,通过实践经验积累和员工的行为的点滴改进来实现。在如今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相互融合的形式下,博物馆作为一个纯粹追求体验的场所,天然地成为服务创新技术最为理想的应用场景。
  目前,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在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提高参观质量。风靡全球的错觉博物馆,将创意和技术完美结合,融入目的地文化元素,使游览者不断收获惊喜和知识启迪。国家博物馆的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应用了更多的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的体验感满满。在竞争和变革的驱使下,旅游社开动脑筋,把点穿成线,把线铺成面,设计出不同主题、引人入胜的博物馆旅游路线,在寒暑假受到学生群体的热烈追捧。
  在这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博物馆旅游要率先与外界分享开发基础数据,使用大数据分析参观者的习惯,利用官方微博、网站分析浏览痕迹,对驻区游客行为习惯进行挖掘分析,得到参观者的偏好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相关联系,为参观产品的设计提供启发和事实依据。目前开发人工智能正当其时,博物馆里大量宝贵的资料通过智能化的开发,用更人性化的方式传递出来。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每年研发9 170种文创产品,从中获得10亿元的销售收入,再反哺给基础研究单位,多方都乐见其成。   3.组织创新。据统计,我国有4 000多家博物馆,整个行业具有相当规模,为行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提供了纵深空间。融合需要同业单位间互通有无,也需要异业单位间的优势互补,日后很可能还需要平台型组织调配资源、服务市场,为游客提供立体丰富的博物馆主题游。
  融合需要淡化边界,主动向外对接,组织创新就势在必行。融合进程中的动态性、不确定性是常态,组织设计要灵活和有更强的适应性,以往的科层结构要尽量扁平化、网络化,设立敞口外联的部门,时时接触感知外界的变革并整理导入组织内部。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从设计到运营糅合了博物馆、剧场、商业企业等各方元素,形成了一个多物种的生态场所,成为多种专业组织协调运转的范例。
  4.人才结构创新。以上的所有创新归根结底要依赖人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需要具有融合战略观、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人才队伍,当面对多样、不确定的需求时,可以进行跳跃性思考、整合跨领域信息,激发出创新点子。
  博物馆拥有独特的專业型人才,不过单纯拥有历史、考古、文物研究等人文学科人才显然已经不能回应社会大众对体验的高要求,一定要打破陈陈相因的人才套路,大胆引进、灵活考核。在保证传统博物馆人才专业精进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型人才,不仅能透彻洞察博物馆受众的内在变化,还具有较广的跨界视域,坚持融合创新,不断为博物馆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4):6-10.
  [2]  宋爱珍.以博物馆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J].探求,2011,(3):54-57.
  [3]  华征豪.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1):269.
  [4]  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4):30-32,90.
  [5]  申军波,等.基于文化旅游融合的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EB/OL].中国经济网,2018-08-21.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and then extends it to the specific form of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museum.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tourism needs many innovations,such as concept innovation,service innovation,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talent innov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museum tourism;tourism innov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4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