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旅游新业态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业态创新是引领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常态下,旅游新业态创新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动态性和科技性,同时呈现传统要素创新化、业态融合化、產业生态化、模式定制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推力、合作竞争压力、技术创新拉力以及政府引导力,有效推动了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发展。但是,旅游新业态创新仍旧面临着“旅游+”主体地位不突出、业态创新单一化严重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大力实施“旅游+”战略,突出多元业态创新,强化融合创新条件,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我国旅游新业态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新业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4-0020-06
  一、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新业态发展特点及趋势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大潮流。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的有利条件下,伴随消费升级,旅游产业深度创新融合,不断迸发新业态、呈现新特点,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旅游新业态发展特点
  伴随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稳步提高,创新驱动了旅游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逐渐表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动态性、科技性特点。
  第一,时代性。旅游新业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旅游新业态产生于消费需求,不同时代的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已成为现代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重要目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消费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趋势亦成为突出特征,“扎堆式”“组团式”等旅游方式以及单纯的旅游观光已难以满足人民需求,休闲、养生等“物超所值”、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已成为时代要求,这也是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二,创新性。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特色,创新性是旅游新业态产生、兴起与成熟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优美的人文环境等为载体的优质旅游资源,需要通过创新创造才能实现与不同禀赋资源的融合,形成新业态①;另一方面,新的业态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人文气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刺激,又会产生新的融合方式以及融合内容,从而构成业态发展的新形式。因此,只有通过创新,旅游新业态才能步入一个良性的正向反馈发展机制。
  第三,动态性。在消费习性、生活水平、科技等因素的驱动下,旅游新业态发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一是新业态载体内容的动态性。旅游新业态的融合不再仅局限于旅游自身的资源,更多地向跨行业,比如文化、地产、健康等与消费相关的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融合的内容伴随产业转型升级的层次以及消费诉求而发生变化。二是新业态产生方式的动态性。旅游新业态的融合已经从传统的单纯的技术融合转向以技术为载体的产业融合、区域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演化。②
  第四,科技性。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新业态的科技属性愈发强烈。一是旅游资源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加速了旅游资源的信息化,将城市公共资源、个人信息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将旅游资源可视化、网络化,加速了以智慧旅游基地、智慧旅游城市以及大型旅游电子商务会展为代表的智慧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二是旅游方式的科技化。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支付方式的出现,通过在线预订、手机支付等方式实现了旅游方式的便捷化。三是旅游营销管理的科技化。通过固网终端、移动APP等载体平台,尤其是物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对旅游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开发,从而校准、完善旅游营销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旅游营销管理的效率。③
  2.旅游新业态发展趋势
  在技术扩散以及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驱动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原有边界逐步被打破,传统旅游业要素重新配置,逐渐表现出传统要素创新化,业态融合化、生态化、定制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对优化和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旅游业传统要素创新化趋势。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吃、住、行、娱、游、购”为代表的传统旅游要素创新趋势不断加强。④吃方面,单一以“吃”为主的传统餐饮产业与文化等要素融合性日益增强,地方特色餐饮街区、大型旅游餐饮中心以及饮食文化节等现代餐饮产业日益涌现。住方面,拓展了现有旅游“住”要素的范围,围绕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会展旅游等现代旅游的会展酒店、分时度假酒店以及产权酒店不断出现。行方面,伴随新技术的创新发展,首汽专车、曹操专车、OFO等汽车、包机、自行车多种出行业务不断出现。娱方面,以大型实景演艺、健康休闲、特色文化影视基地等为代表的娱乐项目逐渐与文化等要素深度融合,娱乐形式逐渐多样化。游方面,影视文化基地、主题公园等现代旅游项目日益涌现。购方面,以旅游参与式、大型旅游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现代购物场景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消费购物的主流。
  第二,旅游业融合化发展趋势。相对于传统旅游产业关联度低、产业边界相对清晰,旅游新业态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逐步提高,旅游产业融合化趋势日趋明显。⑤一方面,旅游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趋势加强。围绕吃住行等旅游要素,旅游产业内部资源要素不断向旅游产业的上游以及下游拓展,形成了一体化、混业经营的发展格局,专业性、综合性强的大型综合旅游集团开始出现,连锁化、集团化、特色化、跨国式的旅游实体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也日渐强化。围绕文化、科技、生态、地产等要素,旅游资源要素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创新点不断交叉融合,创新(意)资源(工农业、动漫游戏等转化为旅游资源)逐渐成为旅游新业态的核心要素。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校园旅游等现代旅游形式不断涌现。
  第三,旅游业生态化发展趋势。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新业态不再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而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旅游生态化日趋显著。⑥一方面,本质上,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是共生关系,山、水、田、林、空气等生态资源与文化等旅游资源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同时,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旅游业生态化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健康旅游等为代表的旅游生态化新业态,深度挖掘、叠加旅游资源价值,充分满足了消费者求新、求异、求美、求知的高标准需求,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域旅游生态化已经成为旅游发展新趋势。   第四,旅游业定制化与规模化趋势。当前,传统旅游业态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旅游定制化与规模化趋势增强。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旅游疲倦度的提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认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养生、探险等多样化旅游诉求逐步增加,蕴含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优质服务的个性化服务,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⑦,医疗、探险、公务、修学、会展旅游等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不断出现。但是,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面临较高的运营成本,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通过产品的规模化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取得规模效益,也使得定制化旅游逐步规模化运营。
  二、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内在机理
  1.推力: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推力。随着国民收入、社会福利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稳步提高,旅游市场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物质、安全性需求转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传统的产业发展方式以及相应的产品服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倒逼传统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旅游+”,深度挖掘、满足消费需求,衍生具有专業化、个性化的旅游新业态,不断推动多种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业与文化、工业、交通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形成了文旅演艺、工业旅游、赛事旅游、旅游综合体等新型业态,与商、学、养等发展要素融合,形成养生康健、游学研学、探险娱乐、乡村度假等新型业态,业态创新产品包括低空飞行、产权式酒店、禅修国学游以及玻璃栈道等。旅游产业逐渐与文化、房地产、电子商务等行业深度融合,衍生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跨界融合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2.拉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拉力。知识经济加快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通过扩散、示范推动了技术融合,加快了不同产业之间渗透、融合的速度,降低了行业之间进入的门槛与技术壁垒,降低并拓展了产业发展边界,提高了产业融合的效率。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加快旅游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提升旅游满足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够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高铁技术能够加快不同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微信新媒体技术能够加快旅游资源的精准推送,网络技术为旅游产品的设计、推介营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减少了旅游消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速了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旅游产品供给的精准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了旅游者互动的效率,推动了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些又增强了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力度。
  3.压力: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压力。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高,想在竞争中不被市场淘汰,企业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点,这就倒逼企业进行融合创新。当前,国内旅游行业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产品同质性强,创新创意程度低,“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正是“旅游+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旅游+”策略推动了旅游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高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效能。尤其是“旅游+文化”,文化与旅游天然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行业,旅游产业融合文化更能够丰富旅游本身的内涵,延长旅游产业的产业链条,同时,还能够丰富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更具特色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助力:政府引导
  政府引导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财税激励,深化“放管服”改革,给涉游企业尤其是小微型旅游企业减轻负担,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得其他产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产业融合;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进和培育旅游高层次人才,营造人才发展环境,为旅游业态创新既输血又造血,为旅游发展提供创意来源,避免旅游产品的短缺性、同质性,实现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同时,通过电视、微信、新浪、互联网等终端载体,积极引导输出旅游品牌,为旅游新业态创新提供“黏性”。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国内旅游新业态不断创新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旅游+”主体地位不突出,业态创新单一化严重,创新融合条件存在明显短板,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1.“旅游+”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业态创新动能不足
  当前,国内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多是被动地捆绑到其他产业,“旅游+”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地产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等成熟旅游业态模式,多是围绕地产、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实际进行的业态创新,仍旧是以自身产业为主的“+旅游”创新,旅游自身的主体不突出。尤其是旅游地产,在国内房地产政策逐渐趋紧,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商为了拿到成本较低的土地,以旅游地产的名义获得土地。同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多以自身行业模式进行旅游开发,考虑得更多的是投入收益。但是,旅游产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服务属性,需要在后期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才能以“旅游+”来实现旅游地产的发展。对旅游产业本身的服务属性开发不足,导致国内旅游地产遇冷,旅游业态创新的经济效益未能有效释放。被动式的“+旅游”,使得业态融合的旅游要素配置不优,主题化、差异化不足,旅游者的娱乐感、参与感、体验感不强,融合的新业态缺乏内生增长动力。
  2.旅游价值链不健全,“旅游+”业态创新偏向单一化
  大多旅游业态创新主要围绕产业价值链的纽带——产品而展开,以消费者价值挖掘为主,缺乏对渠道以及资源等其他价值创造环节的挖掘,“旅游+”业态创新多元化不足。一方面,国内旅游产业链条较短,旅游资源要素开发缺乏特色,新要素与旧要素的活力并未激发,产品的附加值低、同质化倾向高、吸引力不足。围绕产品品牌营销的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缺乏较为完善的旅游特色以及服务完善、创新动力强劲的旅游资源生产、营销体系,尤其是地方特色旅游“互联网+”营销缺乏深度挖掘,在线旅游的形式单一、营业收入较低,旅游品牌的经济价值溢出效应略显不足。另一方面,产业价值链之间衍生性不强,尤其是围绕旅游资源要素的餐饮、购物娱乐等价值增值环节的开发还较为薄弱,总体上仍旧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旅游+”业态创新偏向单一化。   3.体制机制约束明显,业态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旅游新业态创新尤其是产业维度的业态创新,较易受到机制等诸多因素的约束,旅游新业态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完善。一方面,受到土地、环境、产权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旅游新业态发展涉及环保、商务、国土、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协同难度高,尤其是容易影响到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大多数旅游企业,尤其是景区多属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较为完善的退出机制,旅游新业态创新的活力有待激活。另一方面,旅游业态创新仍旧面临融资难、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旅游企业是旅游新业态创新的主要载体,但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尤其是小微型旅游企业创业阶段融资较为困难。同时,受地方财力所限,政府对旅游业态创新的支持力度偏弱,包括水电、交通、停车场、住宿、路标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务平台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都制约了旅游新业态创新。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认识“旅游+”业态融合的重要作用。通过旅游业融合创新,实现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共享、共融,能够有效地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延长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链条,实现新的价值创造,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当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旅游+”推进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二是突出“旅游”的核心地位。“旅游+”需要充分考虑产业自身具有的服务强、价值链长、异域资源禀赋要求高等行业属性,遵循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规律,以“旅游”为核心,进行“旅游+”主动式的产业融合,增强业态创新中的旅游化特色,而不是被动式的“+旅游”,避免地产旅游等典型的“+旅游”导致的发展动能不足问题。三是强化顶层设计。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人民对美好旅游需要与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不同地区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资源禀赋优势,以品质化、全域化、全民化、规范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基本原则,编制实施高标准的涵盖产品开发、线路设计、交通服务以及市场营销等系统性、科学性强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旅游,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⑨
  2.突出多元化业态创新,推动旅游新业态持续发展
  一是充分释放旅游新要素活力。当前,以吃住娱等为主的旅游要素已经逐步拓展至“商、养、学、闲、情、奇”等方面,可逐步加大新要素自身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创新融合力度,围绕发展健康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写生旅游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业态。其中,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可发展康复疗养院、“候鸟式”养老地产旅游以及低空飞行、温泉滑雪等新业态;研学旅游可打造工业文化走廊、校园游以及自然景观写生基地等新业态。二是加大旅游价值链拓展力度。积极构建旅游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挖掘在线旅游数据资源,突出旅游资源整合挖掘、渠道开发等现有约束条件的分析,围绕“吃、住、行、娱、游、购”等旅游要素的重新配置,加大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力度,构建系统、科学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现代营销管理体系、旅游服务管理体系,丰富旅游产业附加值增值渠道,延伸旅游业态创新的价值链。三是推进旅游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创新。既要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需积极探索跨行业、时空、区域、要素之间的融合力度推进“+旅游”。构建以“旅游+”为主、“+旅游”为辅的旅游产业模式,拓展丰富感、层次感、立体感强的旅游创新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3.创造融合创新条件,形成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合力
  一是积极建立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基金。加大政府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旅游新业态创新专项基金,以PPP模式进行项目制管理,将符合旅游业态创新的企业和项目纳入各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态创新。同时,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支持旅游企业以经营质押、收费权等作为抵押获得金融机构授信,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二是积极培育旅游业态创新主体。一方面,加快事业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企业混合,实行旅游资源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建立健全国有旅游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和公司制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国有旅游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文物经济价值挖掘之间的关系,积极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鼓励采取类似于《上新了·故宫》等业态创新形式,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性挖掘。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对那些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管理效率低、客户投诉多的旅游企业坚决清退,积极引导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化发展。三是建设旅游事业发展人才体系。通过提高人才薪酬、提供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多種方式引进、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企业管理、创意创新等方面的带领作用。同时,继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引导全民参与旅游开发,尤其是充分发挥当地旅游人才的优势。此外,还需加大对旅游智库的建设力度,通过政府采购课题研究、旅游创意大赛等多种方式,鼓励全社会积极探索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新思路,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积极进行旅游新业态融合。四是完善旅游业态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厕所革命”力度,在城市旅游区、旅游公路线路、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村镇等地建立A级标准的厕所,建立和完善城际铁路、公路、市内地铁及公交等交通枢纽体系,构建覆盖景区、旅游线路以及城市的惠民便民、信息咨询、安全保障等多层级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政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安全应急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5G网络、免费WIFI、视频监控、电子讲解等全覆盖的公共通信体系,为旅游业态创新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保障。   4.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旅游业“放管服”改革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深化旅游业态创新的商事制度改革,做好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坚决避免违反规定和变相收费行为,积极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为涉旅企业减轻“皮鞋成本”,激活旅游业态创新的积极性和活力。二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落实“不见面审批”和“一网通办理”制度,加大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力度,实现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全程在线办理,压缩审批时限,实现100%“不见面”办理。加大旅游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除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以及国家安全等信息外,其他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同时,坚决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工作方案》,建立导游资格考试的信息管理、团队管理服务以及旅行社审批等网上信息系统。三是加大对旅游规范的执法力度。积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工作机制,做好对旅游新业态运营的执法监管工作,尤其是严格执法程序,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公開的营商环境。
  注释
  ①赵静:《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农业经济》2018年第12期。
  ②关旭、陶婷芳、陈丽英:《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路径及选择机制——企业层面的扎根研究》,《经济管理》2018年第1期。
  ③吴海燕:《以智慧旅游视野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经济问题探索》2018年第8期。
  ④陈万明、戴克清、王磊:《旅游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共享经济视角》,《软科学》2018年第5期。
  ⑤张肃、黄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商业研究》2018年第2期。
  ⑥卞文志:《加快“绿色生态化”旅游商品打造迫在眉睫》,《中国旅游报》2018年1月2日。
  ⑦罗冬梅、颜醒华:《网络环境下的定制化旅行服务模式研究》,《企业活力》2011年第10期。
  ⑧常洁等:《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议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第19期。
  ⑨陈英华、杨学成:《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机制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8期。
  责任编辑:澍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62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