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波兰尼经济整合模式和虚拟商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波兰尼将经济整合模式分为:市场交换、互惠、再分配。前资本主义时期市场交换并不占据社会主导的分配方式,经济资源的分配都是“嵌入”到整个社会之中的,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市场逻辑统治着一切,经济的发展逐渐容纳社会,经济逐渐“脱嵌”社会,从而产生了虚拟商品。波兰尼极力证明市场乌托邦主义的迷信是错误的。而虚拟商品的出现进一步否认了完全自律性市场的存在。波兰尼同时提出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市场的不断扩张趋势和与之而来的反向运动,从而为阐释我国经济生活的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波兰尼;经济整合模式;虚拟商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9.020
  
  西方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回复古典自由主义。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中,私有财产权和自由放任的市场是其中的核心观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至少从最近的金融危机及其后果来看,卡尔·波兰尼极力反对市场乌托邦的作品逐渐引起了不同社会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波兰尼极力证明市场乌托邦主义的迷信是错误的。因此,从波兰尼的经济整合模式出发分析波兰尼是如何论证完全放任的市场是乌托邦可以为我们当前经济生活提供有利的借鉴意义。
  1 经济整合模式
  在考察市场乌托邦之前,先要明确经济整合模式。而经济整合模式意指社会资源以何种方式分配和利用。波兰尼在《巨变: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起源》一文中总结指出经济整合模式概括为:市场交换、再分配、互惠。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整合模式具体为家计、互惠、再分配等模式。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市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占据社会主导的分配方式,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式主要是家计、互惠、再分配等。波兰尼指出家计经济和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一致,不存在交换,自己生產以供自己需求,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剩余产品。互惠经济是以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基础,建立在信任和合作之间的平衡交换,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并非人们有意设计和供给的一系列规则,而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由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元素综合而成。再分配经济遵循集中制模式,劳务和服务流入流出一个中心点。中国之前实行的计划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再分配经济。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出现了市场交换为主要模式的经济整合模式。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空间,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主要经济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占据主导模式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这时期,资源之间的经济整合出现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生产和经营模式。市场交换原则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活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取决于市场逻辑,其他任何道德伦理在这一时期不在起决定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各个经营主体是自负盈亏的状态,导致各个经营主体为自己的私人利益去竞争去拼搏,整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环境处于无政府的状态。随着市场交换原则的逐渐扩大,各种事物都会纳入到市场中去,其中也就包括:土地、劳动力、货币这些本不是为了交换而产生的商品即虚拟商品的出现。
  波兰尼并不反对市场化,他提到,“对市场社会的真正批评不在于它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的——就某种意义而言,所有的社会都必须建立在其上——而是在于它的经济进一步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波兰尼并未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和意义,相反,他首先肯定了市场的积极作用,市场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经济基础和生活需求,紧接着否认市场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从而否定了自亚当·斯密以来认为自由市场是人与人自然而然沟通的桥梁以及每个人自私自利的本性的观点。相反,波兰尼认为完全自律的市场是不自然的,是一个纯粹的乌托邦。而虚拟商品的出现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2 虚拟商品
  波兰尼在《巨变:当代人类政治和经济的起源》中指出土地、劳动力、货币这些不是为了交换而产生的商品即虚拟商品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完全自律的市场是一种乌托邦。用波兰尼的话说,“劳动力和土地如同人类自身一样,是每一个社会的组成元素,也是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将它们纳入市场机制意味着将社会本身的实质交由市场法则摆布”,这就进一步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嵌入”市场之中,一切生产活动听从市场规则,社会丧失了社会性转而出现市场性。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制度所限制,经济资源的分配都是“嵌入”到整个社会之中的,经济的发展或产品的分配不会对社会生活有太大的抵制,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市场逻辑统治着一切,经济的发展逐渐容纳社会,社会的规则要为市场交换服务,经济逐渐“脱嵌”社会,从而产生了虚拟商品,即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也要被纳入市场经济之中生产,同时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土地商品化。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能因为投资利益大就加快生产这种产品,同时不可能因为投资利益小就缩减这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统治阶级精英、土地精英、土地市场的利益受损者之间的三方关系,在长期的发展状态下,穷人即土地市场的利益受损者会排除在这种关系之外,土地向着最有利可图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土地的开发不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大量开发土地资源对周围水质、土壤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和损毁。土地的彻底商品化是会对社会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社会保护运动的束缚和抵制。
  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是人劳动的能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也就是维持人劳动能力所需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将人的劳动能力视为商品是匪夷所思的,然而在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力商品化是一个逐渐的趋势。同样不能因为投资利益就扩大或缩小劳动力的产生,因为劳动力的扩大和缩小意味着扩大和停止生命力,这是无法办到的。将劳动力完全作为市场属性是违背道德评判的。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化的研究指出,普遍而彻底的劳动力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包括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但是随着现实实践的发展,列宁指出劳动力商品化伴随着半无产阶级化产生的,即并不需要彻底的无产阶级恶化。因此,可以这样解释马克思“双重自由”,它是无产阶级化的前提条件而非劳动力商品化的前提。马克思所提到的劳动力价值和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化的世界相关联,而波兰尼认为彻底的劳动力商品化是不存在的,会受到来自社会保护运动的抵制和束缚,比如《工人法》对工人权利的保护等等以此来限制彻底的劳动力商品化。
  货币商品化。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交换的媒介,而货币商品化意味着通过货币来创造利润即利息。当货币有所需求时贷款给需求者从而获得相应的利息作为回报,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金融机构。在这种环境里,创造的利息意味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以便能够偿还过去贷款的利息,会产生投机取巧等危害社会生活的事情发生。货币逐渐变为资本,最终会引发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所以,经济危机之后社会的自我恢复机制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手段都是在让经济生活逐渐“嵌入”社会之中,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逐渐兴起用以调整经济产生的问题。
  土地、劳动力、货币等虚拟商品不可能完全受市场的支配,需要来自国家或者政府的干预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平衡。波兰尼在《巨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中同时指出,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市场的不断扩张趋势和与之而来的反向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加快资本周转,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市场触角的不断扩张,以此来满足获得利润的心态,而社会会对此种情况会相应做出反应来保护受损阶层的利益,即会出现社会反向保护运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因此,完全不受控制的市场是一种乌托邦,是不可能存在的。正如波兰尼指出:“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样一种制度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 ;它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
  参考文献
  [1]卡尔·波兰尼著.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丁雁南,Chris Kesteloot,Maarten Loopmans.中国土地市场的未来——再议波兰尼的虚拟商品概念[J].城市地理研究(第一卷),2017.
  [3]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6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