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信息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及管理方面也开始逐步引进信息化技术。由于校本课程内容调整频率高,教师课题申报及课程管理等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此,高校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校本课程建设及管理当中,对提高课程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实践
  1 传统校本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管理意义
  (一)传统校本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个校本课程管理涵盖了课程申报、课程审批、选课指导、课程内容管理、教室安排、出勤统计、成绩评定等诸多教学环节。传统的校本课程管理都是靠人力予以完成,在此过程中,课程申报需要教师填写申报表,并逐级上报审批,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也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修补;在课程教学管理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其他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几乎无差异,且课时数设置较短,上课形式多为传统讲授形式,这样很难让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都会极大地限制高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质量。
  (二)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意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引入校园,传统课程建设及管理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高校将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到校本课程管理当中,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校本课程管理的不足之处,其优势与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能够提高课程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教师课程申报、课程审批、学生选课、课程内容规划、学分管理、成绩评定等的网上管理,极大程度了减少了各部门各环节的无效流转,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第二,能够重新整合高校教学资源。高校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能够提升现有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信息技术支撑等条件,使这些优质资源的整合更新变成可能。而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信息化建设,能够自己亲身体验前言的教育技术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教师不再简单重复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第三,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实践载体。校本课程信息化建设是对高校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以满足课程开发及课程管理的应用需要;第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并实现了持续延伸及拓展。信息化管理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信息化环境中大量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来充实课程内容,使校本课堂能够更加直观、生动、活泼的呈现给学生,以优化学生思维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课程知识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需要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时代发展为方向推陈出新,实现课程的持续性创新和完善。而信息化手段能够为校本课程开发及管理缩短时间、降低成本,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动态化建设更具价值性和时代性,从而帮助高校实现专业课程的最优化延展和拓展。
  2 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实践
  高校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具体来说:
  (一)课程准备阶段信息化管理
  高校应以校园网为平台依托,建立校本课程管理系统,在课程前期准备阶段,学校教务处通过校园网发布课程开设通知、课程介绍等以便学生随时查阅;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填报课程申报表,并利用系统进行申报审批流转;学生则可以实现在线查阅课程信息、在线选课等,以实现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提高课程准备阶段的管理效率。对此,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可以根据系统不同使用主体開发相应的管理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教师模块、班主任/班导模块、学生模块等,例如系统管理模块功能为以增减年级及学生信息、审核校本课程材料及教师申报管理;教师模块功能为帮助教师在线进行课程申报、编辑及修改,并针对学生通勤情况进行有效考核管理等。
  (二)课程建设阶段信息化管理
  第一,构建教学资源库。在管理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库建设以帮助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校本课程的信息化制作质量。对此,教师在构建资源库之时,需要在保证所查知识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收集多种资源形式的教学资料,例如文字、图片、动画 、视频 、音频等;第二,搭建课程交流平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进新的校本课程建设之时,可以通过学校的微课、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将校本课程进行知识点规划,并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课程知识,并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信息化课程知识地图。除此之外,教师在校本课程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补充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也可以增加相关多媒体资料,以丰富学生互联网课程学习的体验,以加强学习效果。
  (三)课程实施阶段信息化管理
  第一,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为便于教师、学生查看及教务处管理监督,在管理系统中可以设置出勤统计表、课程讨论区等,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程后针对学生出勤情况在系统中提交出勤统计表,也可以在课程讨论区中实现师生学习内容的讨论与交流;教务处则可以利用系统发布课程时间安排、课程时间变动情况等,以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督过程管理。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交互式教学。教师及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如移动手机终端)获得校本课程资源,学校也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围绕校本课程主题进行实时讨论、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沟通互动、帮助学生在线解答问题及专业信息分享等,从而使学习、交流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第三,强化校本课程学习方法的革新。在校本课程管理过程中采取信息化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学习中心化、学习方式碎片化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化,学生们可以在QQ群、论坛、微信群、内部信息系统讨论区等社交媒体上实时进行学习交流,无需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样能够使校本课程学习实现广泛传播。
  (四)反馈阶段信息化管理
  一方面,实现大数据统计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校本课程管理,会让学生在平台上留下学习痕迹以及对课程的偏好程度。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选择类别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以判断学生的选课倾向。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可以根据掌握到的相关数据,及时调整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另一方面,评价反馈。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以充分了解学生们对课程技能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以为后续校本课程改进提供反馈参考。在此期间,任课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反馈结果做成统计报表形式(包括课程成绩)直接上传系统,以便于教务处查阅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反馈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
  整体来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校本课程建设及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中需要提高课程准备阶段、课程建设阶段、课程实施阶段以及反馈阶段的系统交互性和衔接性,以使其能够真正提高课程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玉. 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16(30)
  [2] 孙方.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 2010
  【作者简介】牟锐(1987-))男,湖北利川人,土家族,本科,研究方向:会计电算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1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