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坚持品牌活动育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工程,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品牌活动,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键词:品牌实践育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164-02
  S学院经过多年深入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各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等调研后发现,毕业生主要就业于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一线,施工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要求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研究依托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S学院道桥工程系项目建设,重点研究解决高职学生理想信念、诚信意识、道德情操、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品牌实践活动的育人载体作用,探索出坚持品牌导向,深耕实践育人新模式。
  一、S学院坚持品牌活动育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基础
  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指由学校组织或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以外所开展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素质的实践、课外学术研究、竞赛、讲座等各类活动的“第二课堂”,分为基础实践类活动和发展提升类活动。基础实践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部门发布、经学院认定的各类“人文社科”“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竞技”“身心发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发展提升类活动是指围绕学风建设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而设计的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要参加活动,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发表论文、取得专利从而获得各类专业技能荣誉、职业资格证书。
  S学院依托实践育人传统,经过多年培育,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团总支、学生會、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要组织作用;同时,借助辅导员的“骨干力量”作用和新媒体传播效能提升育人的有效性。所开展的品牌活动紧扣时代主题,鼓舞和激励了大学生躬身实践,用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号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建设现已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品牌实践活动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开展红色育人工程建设,以党员“3·2·1”教育工程、“青春榜样”表彰暨宣讲会、“凝心聚力、崇德向善”红歌赛、“12·9”红色运动会、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红色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筑路讲坛”“感恩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做新时代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团学干部培训班等活动为主线,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系部红色教育团队,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为社会、企业培养所需的厚德强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2.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的科技作品大赛、桥梁模型大赛、双创大赛、创新创业讲堂、创业孵化项目培育、专业社团沙龙、专业术语拼写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班、“三走进”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助力脱贫攻坚”特色团日活动、PPT主题演讲大赛、“成才杯”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腾飞杯”足球赛、“建功杯”篮球赛、阳光体育广播操大赛、内务技能大赛、公寓教室文化节、禁毒宣传、“青春红丝带”行动等普及度广、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且易被师生接受和愿意主动参与的的优质品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身心健康和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S学院坚持品牌活动育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探索
  1.制定实践育人建设标准。项目组,一是经常组织系团总支、社团、学生会、班团学生骨干和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座谈会,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了解系部各级团学组织运行和管理情况以便积极给予科学指导;二是完善和优化团学组织的实践育人章程与整体发展规划、年度活动计划、日常活动实施细则、人员的准入制度、团学组织换届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把专业社团、文体艺社团、志愿服务等社团和各级团学组织的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加大对各类团学组织的监督和考核力度;三是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发展后劲的培育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四是特别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评优推优中重点、优先推荐,并根据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素质拓展奖励。
  2.构建“导师带徒”“导师指导品牌活动项目”的团队组织模式。学生品牌活动的打造,必须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调动相关资源才能实现。专业社团区别于文、体、艺等其他类型社团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技术性很强,单纯依靠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单打独斗,不能或很难保证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成长锻炼。因此,学校根据各专业社团的特点选拔或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对专业社团的品牌活动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即Pocket University,简称“PU系统”)申请,保质保量地参加系团总支发起的品牌活动,视为完成专业选修课程,可统计为选修学分,进而提高学生品牌活动的参与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3.构建以职业训练、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重点的“项目+基地+导师”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育人模式。实施“项目+基地+导师”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学生按志愿服务类、专业岗位类和创新创业类项目进行组队实践。如实施“1+2+30”的志愿服务模式。“1”是指每名学生都要进行志愿者服务注册,全校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100%;“2”是指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要进行志愿服务;“30”是指学生每学年志愿服务的时间都要达到30小时,并给予学分。要充分用好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三走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两个学生成长锻炼平台。还要利用好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深入乡村、学校、企业、福利机构、部队和社区等开展主题活动,弘扬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由教师与企业导师进行科学指导,积极实施项目化运作,全面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4.构建“第一课堂实训+专业社团技训+竞赛集训”的专业社团训练体系。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将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落实到技能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的培育达到具体明确的能力标准;二是专业社团活动与技能竞赛多以项目为载体,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将各类竞赛项目融入到现有的桥梁类、材料检测类、市政管廊等专业社团的训练内容里,这些专业社团构建了课内实训、专业社团技训和竞赛集训的训练体系,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练结合等实践锻炼,不仅有效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既能在专业社团品牌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身特长,又能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获得学习训练和参与活动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创新中提高,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参赛率与获奖等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构建“成果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育人方法。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以学生成果为导向的学训理念,构建了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确立活动内容,以承担项目为驱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和训练目标,激励和培养学生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团结协作攻克共同目标的责任意识。系部为已经形成或正在培育的品牌活动提供了专门的训练场所,为专业社团提供了校园陶艺工作室、桥梁模型室、3D工作室、管廊实训区、土木试验检测综合实训区等场所,满足学生开展活动的需求。在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空间的同时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利用校友文化长廊、企业文化长廊、思想性强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实习实训场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三、S学院坚持品牌活动育人导向的成效及经验
  1.拓展了实践育人渠道,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于品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方法,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提升效果明显。2016年至今,学生参加全国、陕西省“挑战杯—彩虹人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陕西省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及校园健身操舞锦标赛、渭南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全国职业院校路桥工程类识图绘图技能大赛等比赛,获奖100余项。
  2.活跃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引领效果明显。品牌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吸引了院内外其他高校前来交流学习,促进了校际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经验的交流。近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多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备受企业欢迎和厚爱,提前被用人单位破格转为正式职工。在品牌活动的锻炼、培育和熏陶下,大批陕铁院毕业生在岗位上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铁路运营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唐昭平、禹丽峰、梁卫团、吉文佳、段军勇、王刘勋、贺琪7名校友先后入选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省各高校巡回宣讲,成为报告团中为数不多的高职毕业生,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3.形成“导师带徒”“导师指导品牌活动项目”的团队组织模式。专职团干、专职辅导员、骨干教师依托团总支、学生会,桥梁学社等社团的学生组建了创新创业等品牌活动团队,学生在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竞赛、社会服务等项目后,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4.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针对招生形式不同导致生源的知识水平呈现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出现层次化需求的现象,开展了创新培养层次多元化研究与实践。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着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些手工作品,进行微创新训练以开拓思路;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他们通过实践进行技术创新;对学习十分突出的同学,学院为他们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等,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5.构建教育宣传平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组建社会实践通讯员队伍,定期编辑《大学生社会实践简报》,定期报道社会实践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对已经形成和正在培育的品牌活动应设计出构思新颖、富含创新、寓意深刻,同时融入系部文化内涵的Logo,并将其应用于校园网、开发的纪念品和各类印刷宣传品中进而促进品牌活动的推广。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微博、微信、易班、抖音等公共平台以加大宣传推广。另外,还要加强对团队实践的指导和互动交流,广泛深入展现高职学生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
  [2]  刘明学.基于专业社团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19):30-31.
  [3]  姚天魁.“3·2·1”學生党员教育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8,(22):106-108.
  [责任编辑 刘 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9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