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务报告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俞怡

  摘 要: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基础,正确认知这一概念十分重要。当前财务报告目标主要有两大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对财务报告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财务报告目标相互影响。最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53
  1 财务报告目标的历史演变分析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最早初步形成于中世纪的“庄园会计”。西欧的庄园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封建领主处于主导地位,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更多的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没有明确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义,会计的主要目的不是确定收益,也不是反映家计自给情况,而是想证明管家自己履行了义务。保管责任(Custodianship)是对财务报告目标最为贴切的描述,其内涵主要在于保护财产安全这一“单重”责任。
  在工业革命接连爆发的17-18世纪,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初步确立。资产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出现分离,保护财产安全这一单重责任已无法满足资产所有者的对资产的全部寄托。财务报告目标逐渐演变成受托责任,其最直接的含义是“管家”对“主人”所承担的有效管理所托付资源的责任,并引申扩展为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受托资源的责任。此时财务报告目标的上升为要求受托者保护财产安全和实现受托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责任。
  19-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形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企业基本经济组织形式,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不少学者开始用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的概念来取代受托责任,与上一个时期相比,其区别在于提高了对受托者的责任要求,将财务报告目标上升为保护财产安全、实现受托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报告责任的“三重”责任。
  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各国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逐渐走向正轨。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扩大和规模化(尤其在美国),受托与委托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当委托与受托关系变得相对模糊,资产所有者和受托方的界限不如资本市场成熟前清晰,许多资金拥有者(现存的或潜在投资者)就只能通过财务报告来判断特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这就使得报告的相关性显得极为重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之下,财务报告目标向“决策有用”的方向发展。
  可以发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如今,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所遵循的会计准则,其财务报告目标也有着不同的定位与趋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财务报告目标的国际横向比较,进一步分析其逻辑所在。
  2 财务报告目标的国际比较分析
  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之后,笔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及经济环境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2.1 美国
  FASB在1978年发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1号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对美国的经济环境做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1)商品经济高度发达;(2)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需要动用大量社会资本;(3)生产资料私有化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4)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股东股权分散,市场灵敏度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所能获得的会计信息,很多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便能实现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即美国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2.2 英国
  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以私人企业为主导的发达的经济体系。ASB在1999年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财务报告目标是向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的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偿债能力的有用信息。公告中所提及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广泛,包括资源所有者也包括潜在投资者。可以发现,英国的财务报告目标将“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融合在了一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3 德国
  德国也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过它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相比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1)德国实行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使得养老储备金的处置受到很大限制,资本市场风险较高,不适合养老金储备金的投资;(2)德国银行业发达,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向银行贷款,其业务几乎是“全能”的。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之下,由于主要融资来自于银行,德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应优先满足债权人的需要,并首先考虑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会计更应反映的是管理者的履约责任(偏向于对债权人),财务报告目标也就定位在了“受托责任观”。
  3 财务报告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过对财务报告目标历史演变分析和国际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国家均有着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其所处经济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1 不同财务报告目标所适用经济发展阶段
  在更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受托责任观”之下,资源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十分明确,会计就是向资源所有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从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的历史演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受托责任的产生来源于资产的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离。不管是资本主义开始发芽的中世纪的庄园会计,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受到工业革命影响的19世纪,资产的受托方和委托方都明确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只需实现保护资产安全、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报告责任这三方面的目的,资产所有者通过这些信息便能判断会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能。由此可见,在资本市场并不那么发达而受托与委托关系明确的环境下,受托责任观更为合适。
  相比之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获得“决策有用观”的“偏爱”。在资本市场环境下,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变得模糊,明确的受托方与委托方不存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包括现有投资者,还包括潜在投资者。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完善是决策有用观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潜在投资者是决策有用观进入人们思维范畴的导火索。资本市场越完善,潜在的投资者越乐于用其手中的资产进行投资,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此时,会计所需反映的信息更多的偏向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对手中资产的投资决策。因此,在資本市场完善的环境之下,决策有用观更为合适。   3.2 财务报告目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一个经济主体选择受托责任观作为其财务报告目标时,它更多地着眼于资源受托者对资源的管理和报告责任,在这样的准则引导下,资产所有者在评价公司运营效率时更多的注重管理者能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即“利润表观”。从积极的方面思考,这将使得资产管理者在对资产运转时更注重公司资产的增值,实现资产的积累。从消极的方面思考,这使得公司的财务报告进入一味追求利润的死胡同,资产的增值有些时候并不能保证一个公司实现了健康的成长,或许忽略了资产负债的一些特征而最终导致公司资不抵债走向破产。
  当一个经济主体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则表明其所处资本市场已基本成熟,潜在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且具有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根据财务报告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这个时候,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使得公司信息更透明,不管是现有投资者还是潜在投资者都能通过财务报告对公司的运转效益得到深入了解,这时财务报表观也就转向了“资产负债观”。从积极的角度思考,这将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的决策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市场信息往往能准确的传达出一个企业的经营是否健康稳健。从消极的角度思考,在这样的决策有用观之下,资产管理者更多注重于会计信息对于外部投资者的吸引程度,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使得管理者疏于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间接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4 我国现状分析及对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启示
  4.1 当前财务报告目标定位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所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信息首要满足对象是国家的宏观管理。另外,我国许多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流通,那么对于这部分资本而言,其运用效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那么选择有能力的管理者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经营成为现有投资者实现资产增值最有效直接的方式。
  从2006年初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到2014年的修订版,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始终定位于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财政部发布的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从整体上来讲以“受托责任”为主,“决策有用”为辅。
  4.2 经济发展
  上述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都使得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向“受托责任”靠拢。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财务报告目标定位方向将逐渐发生改变。从2006年到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从1389增加到3055,十年间实现了119.94%的增幅,且不论这些上市公司在股市的表现如何,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使得投资者的选择相应变多,证券市场发展潜力变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投资者动用手中的闲置资金来进行合理投资。随着参与者的增多,政府将越来越重视相关立法,会计信息也将更透明,理性投资者将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
  仅凭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这一点,说服力度是不够的。股票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从占比来看,从2006年的27.97%到2016年的77.49%,可谓是质的飞跃。流通市值所占比例越高,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就越多。充分的博弈更容易形成合理的价格,催生出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从2006年到2016年,GDP在11年间实现了239.11%的增长,而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也从41%上涨到了78%。作为经济学家们评价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指标,GDP的稳步增长意味着我国经济量上的稳步增长。当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值达到GDP的1-1.2倍时,它的资源优化配置往往是比较充分的。从我国股票总市值所占比重的大体趋势来看,这个比率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渐变得平稳继而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我国的资本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
  4.3 对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启示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现存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而言是合适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资本市场日趋成熟,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极大的改变。从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增加情况来看,其数量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非国有公司将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后起之秀。投资者将不再仅限于现有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将极大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决策来自于其对公司运营情况的判断,即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因此,财务报告目标仅仅定位于“受托责任”将会限制财务报告使用者范围的扩大,限制潜在投资者闲置资金的运用,限制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
  综上所述,在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并参考广大学者的意见之后,笔者认为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逐渐向“决策有用观”过渡,这将成为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最终选择。“决策有用观”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信息的相关性出发,这将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其高效率运转。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03):3-15.
  [2]任世驰,罗绍德.IASB与FASB《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述评[J].会计研究,2011,(09):25-31+96.
  [3]孙莉,谷栗.从“受托”到“决策”看我国会计目标定位[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4):37-39.
  [4]万静雅.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财务报告目标之关系检验[J].财会月刊,2010,(06):10-13.
  [5]谢志华.财务会计目标:演变与动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4,29(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2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