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京津冀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婧 李素侠 刘卉 张雪花

  摘 要:新兴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点,而京津冀区域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区域。但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一定是绿色的,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环境问题。因此,提出新兴绿色产业建设,对新兴绿色产业的演化培育进行论述,并给出京津冀地区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兴产业;新兴绿色产业;京津冀;演化培育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1-0046-02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以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都迅速发展且成效显著。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研究,探索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新推动力。
  一、新兴绿色产业的内涵
  新兴绿色产业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新兴绿色产业是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前提下以较少的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投入和较高的科技投入获得高产出并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新兴绿色产业将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相融合,并得到国家的重点发展扶持,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且能带来正外部性的产业。
  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是具有鲜明绿色特质的产业,是新兴产业与绿色产业的交集。因此,在本文中将上述五大产业界定为新兴绿色产业。
  二、京津冀新兴绿色产业演化培育机制分析
  在产业演化分析中,很少有研究将产业的演化与培育机制一起分析。因此,本文将新兴绿色产业的演化与培育机制放在一起研究,分别分析新兴绿色产业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所适用的培育机制,为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对于传统产业与新兴绿色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研究,我们将传统产业与新兴绿色产业融合的演化结构分为三个阶段。
  (一)相互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传统产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技术陈旧、能耗较高和环境污染等发展瓶颈突出,处于产业发展成长期的后期或成熟期。同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旺盛导致在部分区域、行业出现零星的新兴绿色产业。
  一方面,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传统产业生成的产业基础和累积的风险资本,即在传统产业现有的技术、资本、产品、市场的条件上进行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绿色产业是在新兴产业中融入绿色特质,是新兴产业与绿色产业的集合产业,而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传统产业要优化升级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企业必须要充分利用新兴绿色产业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来发展和提升自己,不断进行优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由于新兴绿色产业数量较少、产品单一、市场受限,难以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其与传统产业之间在很多方面的融合尚不明显,二者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因此,在此阶段,二者处于无融合或低融合状态,所以此阶段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机制主要以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和政府制度约束与保障机制为主。
  技术研发创新是新兴绿色产业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的基础。高新技术的推广会使各种技术路线并存,使京津冀地区各类新兴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在演化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新兴绿色产业在演化初期技术上往往不太成熟,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才能使技术逐渐完善,且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是一项高风险的投入,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其次,在新兴绿色产业培育初期,生产和消费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引领社会消费需求。再次,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的核心技术在发展初期无明确的主导设计,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节省企业人力、物力,促进产业发展。最后,在新兴绿色产业培育初期,政府对于率先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及补偿奖励,以保障新兴绿色产业培育的正常进行。
  (二)协调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节能改造提升成效显现,新兴绿色产业快速成长,二者之间的生产边界开始兼容,相互作用逐渐增强。新兴绿色产业的技术、人才、工艺向传统产业的流动,加快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兴绿色产业的快速增长需要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支撑,其中包括制度、文化、技术、体制、环境、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撑。政府职能开始介入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出台促进政策,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与新兴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技术链接,将极大地促进二者在物质、信息、技术、能量、资本等资源配置,形成良性互动。
  根据以上新兴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阶段的特征可知,在此阶段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机制主要是产业配套发展机制和市场孕育与管理机制。围绕京津冀地区新兴绿色产业中的主导和龙头企业,与传统产业在人力、物力及市场上形成产业配套发展,在市场上形成良性竞争,加快建设新兴绿色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作为社会生产的部门,任何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是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的直接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的不足或萎缩将直接限制新兴绿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此阶段,企业要对市场反应灵敏,并且对市场管理到位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逐渐形成规模生产态势。
  (三)分化替代阶段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基本完成,新兴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成熟,区域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新兴绿色产业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新兴绿色产业为主的新增长极,并通过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带动传统产业发展;而传统产业部分实现了产业淘汰或转变为夕阳产业,部分完成高新技术改造,转变为新一轮的新兴绿色产业。
  传统产业与新兴绿色产業之间产业更替现象明显,二者之间的排斥效应大于促进效应,出现互斥发展,产生分化和替代。此时,政府制度约束与保障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必须要正确处理新兴绿色产业形成的新传统产业和旧传统产业之间的功能承接关系,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产业的投资方向逐渐由旧传统产业中的衰退部分或夕阳产业向新传统产业转移,即逐渐将旧传统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独立出来。因此,在此阶段适用的主要机制为政府制度约束与保障机制,以保证新兴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功能承接。   三、京津冀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现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民经济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部分领域逐渐高端化。
  新兴绿色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京津冀迅速发展,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收入,达到占全市新兴产业的比重50%;天津市滨海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60%,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5 000亿元;河北省在“十二五”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20.5%,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1—11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1.9亿元,同比增长16.5%;规上企业完成增加值84.7亿元,同比增长20.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京津冀地区R&D投入强度的不断增加,2014—2017年北京R&D投入增加24.53%,天津R&D投入减少1.28%,河北R&D投入增加43.86%。由此表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中,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不断研发提出。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对研发投入越来越重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地新兴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带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三地发展差距较大,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都还处于初期,在产业发展培育规划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产业内资源整合和价值链增值问题等。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要加强各地新兴绿色产业之间的联系,各个园区结对共建,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一方面,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政府的政策扶持方式还有待完善,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制定和完善新兴绿色产业政策。政府的公共技术政策间接或直接地对产业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政府保护新兴绿色产业的政策又直接地支持产业的正常形成。京津冀地区具有较长的重行政化历史,地区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与协同,以致很多地区的新兴绿色产业同质化。因此,京津冀新兴绿色产业的布局首先要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视角,解决彼此分割的问题,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
  另一方面,在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硬设置的完善,也要注重软环境的改善,同时要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扶持,以吸引更多企业扎根园区,促进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产业、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兴绿色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54-58.
  [2]  郭勇.基于“两基准”理论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3):87-89.
  [3]  李鑫,熊勇清,李越恒.新兴产业领先示范市场的政府引导模式与机制——基于嘉兴光伏市场培育模式的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5):25-31.
  [4]  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0-24.
  [5]  湯华杰.建立政府与市场协同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J].中国国情国力,2016,(2):55-57.
  [6]  蒋洪强,张静,张伟.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8):36-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8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