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绩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义明 王春梦 黄瀛川 李亚星

  摘 要:新形势下,中国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绩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耕地的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生态保护三位一体来评价其实际绩效,并选择案例梅姚村,通过深度访谈、问卷发放的形式对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绩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耕地保护中出现的制度问题和实践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中央政府应确立未来耕地保护的目标和作用,对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性保护耕地,并健全农业生产补贴,使农民主动保护耕地的生态。
  关键词:耕地保护制度;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3.080
  1 引言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来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在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平衡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如何保证占用耕地后的补充用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粮食主产区农户是否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从而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转而发展经济作物或用于其他高效益的产业,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研究耕地保护制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本文将对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绩效进行分析,并且分别将从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实施绩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是对耕地直接使用者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其对耕地保护绩效的评价,以及农户对自家耕地情况的反馈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耕地保护实际实施绩效进行分析,并提出操作性强的可提高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绩效的实际方法。
  2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
  从中国的耕作方式演变来看,以生产工具的演变进行划分,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到现今的机械化耕作。而原始农业时期的刀耕火种,被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它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通过不断消耗地块的土壤肥力来获得短期的收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甚至超过了土地的自我修复能力,并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原始农业时期,人均占地资源丰富,为获得更高的利润,人们往往会占用更优质的土地用于耕作,等土壤肥力下降后人们可以寻找更优质的土地来替代。而人们在寻找耕地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主要是有水源保证,方便灌溉,并将住宅建在附近,形成了居住区,而这些居住区大多是在可用作优质耕地基础上建立的,就像城市化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也是占用了大量城市周边优质耕地,从而达到城市扩张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匮乏的,直到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才逐渐形成了耕地保护的体系。
  的颁布,才逐渐形成了耕地保护的体系。
  中国的耕地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行为,人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耕地本身,要充分考虑到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改变人们对耕地利用的传统观念,要更加注重对土地的质量和生态方面的保护。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全方位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对耕地的质量、生态保护。
  同样,耕地保护制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要掌握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绩效,从而对制度进行评价,有针对的优化耕地保护政策。中国的耕地保护制度经历了对“耕地数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三个阶段,这是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优化,从而逐渐建立起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而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尽管有的制度本身可能依然存在着缺陷,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磨合,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做出相应的改变,不断地完善。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相关耕地保护制度,充分考虑到地方的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地方环境为代价,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严格保护耕地。
  3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实际绩效评价
  3.1 耕地数量保护绩效
  在现行的中国耕地保护制度中,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绩效低下,仅可以做到对耕地数量的保护,无法实现对耕地的质量和生态保护。特别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从最初的“占多少,补多少”,没有限制补充应耕地的质量,仅仅保证补充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这期间致使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占用,耕地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后中央政府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规定进一步细化,要求“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但地方政府在划定基本农田时,为了城市的发展前景,往往会存在“划优不划劣”的现象,使大量优质耕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为维持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耕地,应将耕地保护制度的工作重心从“占补平衡”转移到“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上来,保证永久性基本农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用途,以此来保护优质耕地。
  中央政府通过对各省的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进行了控制,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上来看,耕地的数量明显增加,大部分省份的耕地数量都可以控制在耕地保有量之上。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规定建设占用的耕地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数量,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耕地的数量不减少,但是并无法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好坏。
  3.2 耕地的质量保护绩效
  2016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显示,2015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其中,优、高、中、低等地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26.5%、52.8%、17.7%。可以看出,我国的耕地水平总体质量偏下,中、低等质量耕地占全國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实行耕地的质量保护尤为重要。   在中国现今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占补平衡制度可以保证耕地的数量不减少,但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保证,除此之外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等一系列增加耕地的方式,基本上都不能保证新增耕地的质量。实际上,改变耕地的质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现阶段来维持耕地的质量大部分通过使其充分得到水灌溉,以此来保证耕地的质量,但全国的耕地整体质量是呈下降趋势,低等地面积在持续增加。也可以说,耕地的质量保护绩效低下。
  3.3 耕地的生态保护绩效
  耕地的生态保护往往会被地方政府所忽视,在耕地占卜平衡制度中,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的耕地数量不减少,通常会将草地、林地、湖泊以及一些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以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但实际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短期内无法恢复。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发展经济,会划定大规模的耕地或边际生态用地供投资者使用,甚至会引进一些污染性的项目,虽然可能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现阶段,农户为获得短期的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往往会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而且农户大都会为土地补充氮肥、磷肥,造成土地中其他营养元素的缺失,使土地的养分失衡。同时长期的使用农药,会使害虫或作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其逐渐对一些农药免疫,而且农药的毒性会在作物上残留,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打折扣。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很少会施用有机肥料,或者采用轮耕轮作等方式来培养地力,因此,我国耕地的地力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即耕地的生态保护绩效低下。
  4 梅姚村调研中出现的问题
  4.1 村内废弃铁矿场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马城铁矿自2014年停产以来,210多亩耕地一直处于荒废中,且其中还出现部分塌陷现象。复垦代价过大,目前仍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破坏并改变了地表的生态环境。
  4.2 耕地的过度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
  农户依赖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而忽视对耕地本身的保护,只追求了短期利益,正常一年两季,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并没有采用休耕、深度翻耕等方式来培养地力,最终导致了耕地的质量退化。
  4.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缺失,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马城镇镇政府那里了解到,只有该镇的美丽乡村才有明确的规划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等,对于像梅姚村这样的普通村庄,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这样就无法对该村实行有效的土地管控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4 村民的农田分散,给耕种、收获带来困难
  从调研中的数据来看,农户家中的耕地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经营,和建设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给农户的种植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村民收入。
  5 结论和讨论
  第一,要健全农业生产补贴机制,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耕地资源在粮食与非粮食用途、农业与非农业配置间存在效益差异,因此需要相应的农业补贴弥补农民放弃改变耕地用途而受到的损失。同时,增加耕地保护农业生产补贴,用来鼓励农民对耕地生态保护做出的贡献,使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确立耕地保护的目标和作用。在耕地质量、生态保护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强对优质、无污染的耕地进行保护,将其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且不得占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用耕地面积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问题,这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的质量在逐渐下降,耕地保护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谷物基本自给,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做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第三,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避免资源浪费结合村内矿场现有资源,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做统一规划,鼓励地方政府对废弃矿场主动复垦,并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一部分,并许以部分复垦好的耕地由地方政府自行处置,这样一来,不仅合理利用了闲置土地,避免了土地资源浪费,还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第四,建立和完善村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农村内基础设施缺乏,用地粗放,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通过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浪费的土地进行重新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增加村内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美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邢鹂,钟甫宁.粮食生产与风险区划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1):1923.
  [2]郭珍.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进及其实施绩效评价[J].南通大学学报,2018,34(2):6773.
  [3]吴宇哲,许智钇.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J].资源科学,2019,41(1):922.
  [4]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與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34(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1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