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黑龙江省大豆疫病扩散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祖英治

  摘要: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大豆疫病的扩散加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本文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进一步扩散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扩散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豆疫病;扩散;因素;分析;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18.037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大豆之乡,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是中国重要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时也是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能够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侵入种皮内随种子传播,其侵染引发的大豆疫病对大豆生产极具破坏性。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首次报道了北京市、吉林省、黑龙江省存在大豆疫霉病菌[1]。黑龙江省开展了连续多年的统防统治,大豆疫病在黑龙江省内的分布范围逐年缩小,至2010年时仅为零星发生[2]。但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大豆疫病在黑龙江省存在扩散趋势。本文对可能引起大豆疫病进一步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引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警惕,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 病原物因素
   大豆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土壤中可以休眠一年或更长的时间[1,3]。作物生长季节,土壤温湿度达到大豆疫霉菌卵孢子萌发条件时,卵孢子形成孢子囊,随后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直接或经伤口侵染根和茎部,继而病菌通过输导组织从侵染部位可以传到荚部,导致豆荚及大豆发病。土壤里的病菌也可以通过风雨、农事操作等被吹溅或附着到植株下部的豆荚表面,在适宜条件下,直接侵染豆荚发病[3,4]。大豆疫霉菌侵入种子后,在种皮内产生卵孢子,因此,大豆疫病属于种传病害。大豆疫霉菌的土传性和种传性特点,决定了其可随土壤及种子或人为传带方式传播扩散。
  1.2 农机化水平因素
   黑龙江省农业装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农业实现了以农业机械化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推进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连年实施,农业规模经营比例和大中型农机装备占比逐年增高。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从整地、播种到病虫害防治,再到秋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跨区作业情况极为普遍。农机作业过程中,农机具极有可能接触并携带带菌土壤,在转场作业、跨区作业的转移途中及再次作业时,带菌土壤可能会散落到其他田块。
  1.3 物流电商因素
   黑龙江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交通网络发达,拥有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交通物流基础雄厚。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商品贸易种类、数量骤增,农业物种苗及农产品已经普遍出现在电商平台上。通过便捷的物流和发达的电商渠道,大豆种子及商品大豆可以随时跨区域调运。这加大了大豆疫病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如果种子生产、销售单位违规制售未经检疫的大豆种子,物流快递运输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不主动查验需随货附带的植物检疫证书就寄递豆种、商品豆,大豆疫病传播扩散速度及风险骤增。
  1.4 农民种植意愿因素
   农民种植何种作物往往与经济收益挂钩。由于国内大豆单产水平低,以及受进口大豆价格冲击,大豆种植比较效益相较玉米、水稻而言明显偏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424.6万hm2,一度下降到2013年的243.0万hm2。2014年以后,随着国家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价格补贴试点政策,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企稳回升。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更是提升了农民种植大豆的信心,大豆种植面积超过386万hm2。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意味着大豆疫病潜在发生区域的扩大,增加了大豆疫病扩散的广度与范围。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大豆疫病在黑龙江省必然会有较快扩散蔓延的趋势。
  2 应对措施
   为阻止大豆疫病的扩散,保护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植物检疫,严格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程序,杜绝染疫大豆种子、商品豆的调运;二是对跨区农机具进行严格检疫消毒,避免带菌土壤随作业机具传播扩散。三是加大抗病品种选育力度。四是杜绝“白籽”下地,做好拌种、包衣处理。
  参考文献
   [1]苏彦纯,沈崇尧.大豆疫霉病菌在中国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3,23(04):341-347.
   [2]焦晓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综合封锁防控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04):157-158.
   [3]周肇蕙,嚴进.大豆疫病种子带菌和传病研究[J].粮食储藏,2001,30(06):3-6.
   [4]王国春.大豆疫病综合防控措施[J].大豆科技,2015(03):21-22.
   [5]刘方平,高智谋,於春,潘月敏,安徽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5中国植病学会、中国菌物学会北海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5.
   [6]杨柳,刘欣.关于黑龙江大豆对外贸易逆差现状分析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3,(04).
   [7]盛祥参.栽培大豆微型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6.
   作者简介:祖英治,硕士,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技术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1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