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能力培养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卢元昕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而生的高等学校教育新模式,对于强化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构建、课程设置与教法改革、实践育人功能等对策措施,并探討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能力培养;创新创业;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3-0082-02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而生的高等学校教育新模式,对于强化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日益成为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应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转变培养方a式,为就业提供机遇,培育创新创业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构建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推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增加大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人才培养上体现“1+1>2”优势,探索培养路径和模式,提升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培养总体规划,制定相应人才培养发展方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连续性,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效果测评,全面、客观地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机制。
  (三)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广泛吸收专业教师和相关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人员参加,坚持统筹规划,制定战略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办公室,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一)纳入课程体系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科学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着力构建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加强《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各专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或开设新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专业教育中。
  (二)融入专业教育
  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使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譬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市场角度综合考虑毕业设计成果的可实现性。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形成企业导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团队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做到真正关心社会实际问题,并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强调解决方案的独创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引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三)进入课堂教学
  开设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职场沟通、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大学生创业概论与实践、现代市场营销素质与能力提升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专业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探索,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所学专业和特长,以及所感兴趣专业、职业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对于未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是否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充分重视和发挥“通识课、职业规划课、MOOC”等课程的独特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时代精神、创业意识。积极应对慕课(MOOC)教学模式的冲击,全方位推动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学习过程,实现课堂“活起来”。
  (二)课外活动“动起来”
  鼓励学生参与公益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项目,支持学生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中本着进步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五个原则,坚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现实,贴近现实的方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参与创新,不断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下“动起来”。
  (三)实践教学“做起来”
  推行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习活动放置到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策划开发项目、设计方案、完成项目的能力锻炼,使学生在实习环节真“做起来”。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育人功能强化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以实践育人为导向,强化全过程培养,打造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众创空间,引导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形成创新创业的新局面。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充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赛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相关竞赛的育人作用,扩大学生参与面。
  (二)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
  进一步扶持相应社会团体建设,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作用,支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完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与学校各级创新创业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创新创业服务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销文化产品,为大学生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等支持。
  (三)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指导管理水平,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来。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在挂职期间参与实践工作,使其自身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加强校企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企业人员担任系里的兼职教师,将最新的实践经验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扩展专业师生视野。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同时广开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专业实习过程中,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创造条件免费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业项目后期提供帮助。
  五、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机制的特色示范
  (一)参与教师的科研
  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科研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二)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
  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支持和培育建立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完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与学校各级创新创业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创新创业服务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社团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场地支持。
  (三)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课程考核形式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考核内容由记忆性考核向运用性考核转变,由原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向知识运用能力的转变,注重基础性,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分析性、能动性等考试内容,增加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内容考核,引导、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认真听讲,参与课堂互动。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回应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顺应时代发展,鼓励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强化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评估的机制。项目良好的效果也会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让项目化实践教学成为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二,高校應在教育改革上扬长避短、扬优成势。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进行思想改革、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育机制改革等,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造一个全面、和谐的环境,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有创新、能创业的现代化综合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2]  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3]  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
  [4]  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5]  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5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