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从分析当前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入手,进而深入分析这些困难形成的原因,提出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小微企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已超过96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以上。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为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一、小微企业面临的金融服务困难
1. 融资难。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由来已久,其本身的弱势特点为金融机构带来了融资风险,所以很难得到有效的融资支持。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半以后才能获得首次贷款。而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在日本为12年左右,美国为8年左右,在我国只有3年左右,即使能熬过3年的小微企业还能正常经营的也只占到1/3,所以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很难的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2. 融资渠道单一。小微企业由于其资质和资产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无法得到银行和融资机构的关照。这不仅是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共性问题。商业银行和融资机构在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时,往往更为审慎,对其资产、担保、生产经营方面会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以防止造成不良信贷。而小微企业在申请信贷融资服务时,往往缺乏经验、缺乏人手、缺少专业的服务,很难通过正规渠道得到商业银行和其他融资机构的支持。
3. 融资贵。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资产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与风险溢价之和,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的风险溢价要求会更高。在提供信贷等融资服务时,与央企等一些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利率可能要上浮30%到50%后才能申请到款贷。现实情况下,即使部分小微企业愿意承担上浮利率的融资成本,也无法很快得到银行的贷款。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言,能够融到资金远远比融资的成本更重要。据统计,小微企业得到贷款的平均利率分别为:正规金融机构6%左右,网络借贷13%左右,民间借贷15%以上,小额贷款公司20%左右。当小微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时,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利率更高的借贷形式。即使央行通过定向降准降息等方式支持,也未能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4.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处置不畅。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大概在2.75%左右,比大中型企业1%的不良要高很多。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求提高对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并且允许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比自身贷款不良率的高2%,但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并未明确处理的途径和方式,为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在不良贷款的处理方面增加了负担。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困难成因分析
1. 缺乏担保人和有效的资产抵押。多数小微企业处于创设初期,自有资金匮乏,企业存续时间尚不能确定,即使部分小微企业有专利、知识产权等较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入,也缺乏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放贷时通常并不会将这些无形资产作为有效的抵押物,即使这些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客观的前景,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也会要求不得用无形资产作为信贷抵押物。第三方担保机构在理论上可以为有较高价值无形资产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但我国第三方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数量十分有限,且提供担保费用较高,无法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担保。
2. 融资渠道不健全。近年来兴起的地方性的融资,市场融资效率远低于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且成本较高能够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发展的巨大需求。民间借贷成本通常是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数倍,直接增加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在现行的金融体制机制下,民间资金转化为金融资本提供融资服务,在法律体制上尚不是十分成熟,往往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匮乏,仅有的也难以满足大量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提供较为专业的融资服务,大量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只能集中在商业银行。
3. 融资成本高。小微企业本身信用意识薄弱,企业多以个人等形式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企业信息、财务状况、管理状况透明度较低,提供的经营状况等可信度较差,甚至一些小微企业为骗取贷款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商业银行和融资机构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评估的时候,对小微企业的各类信息鉴别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直接增大了审核成本,即使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也需要较大数目的费用开支。这直接增加了双方的成本,使得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4. 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上不能满足银行的征信需求,也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行业采集信息制度,各项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的数据。多数小微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也不具备配备信用管理人员的条件,银行用于信贷需要采集的各种信息较为困难,且难以保证质量,造成了信用评级较為困难。这种信贷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和信贷风险,往往愿意担负更多贷款成本的小微企业存在较高的风险。在小微企业得到贷款后,放贷机构对其监管较为困难,对其自己使用方向也缺乏合法的约束手段。
三、大数据金融服务的优势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记录数据信息化的一个产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加强金融行业的基础数据体系建设,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来评价小微企业,从而更好的提升服务水平和高效的配置资产。
1. 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差异化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小微企业申请的各种服务请求进行研判,完全打破了传统情况下的数据分析挖掘困难现象,通过对小微企业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可以将信贷风险和价值投资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可以将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存贷、信贷、投资、保险等相关金融产品客观的进行风险和盈利比对。也可以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去向进行合法监控,发现问题时及时止损。通过大数据对基础信息持续的采集和不断更新,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企业经营状况持续跟踪,对信贷资金的安全提供最佳保障,进而鼓励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及时、足额地提供各种信贷服务,直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2. 优化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大数据背景下,信用的表现不仅是在固定资本上面,还可以引入虚拟资本。传统的信用评价机制,主要是以实物资产、财务数据等信息为核心来进行评判。在大数据基础下企业的信用评判完全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如订单记录、社保记录、客户评价、采购数据、小微企业持有的知识产权等,利用这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的评价。也可以在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后,持续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和更新,实时掌握小微企业的信用变化,从而确保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进行持续分析,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规定。
3. 有效防范风险。在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事前选择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在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在网络上留下各种运营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建立起风险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小微企业面临的直接风险和隐性风险进行评估,持续进行连续的数据跟踪和分析,可以将事前选择风险降低到最低。信贷业务完成后,可以继续对小微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跟踪和分析,以避免出现异常情况而不能及时介入处理。可以利用机器进行自主学习功能来不断优化系统,以对众多的小微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这种利用大数据进行的风险评估可以在各种信贷服务之前和之后延续进行,从而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力和纳税的主力军。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已经影响到我们各种的商业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服务和水平,对提升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促进小微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浅析国外服务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1-07.
[2]王一彤.深化改革 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N].金融时报,2019-01-02.
[3]练尚斌.小微企业以互联网金融融资的风险研究——以JD为例的小微企业网络小额贷款模式[J].财会学习,2018(35).
[4]阮文希.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8(29).
[5]徐麗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及建议举措[J].中国市场,2018(32).
[6]赵德治,李海峰,杨海英.大数据视阈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J].海南金融,2018(09).
[7]探索金融科技 根除融资顽疾——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解决中小微企业燃眉之急[J].大数据时代,2018(08).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7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