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淮安农产品供应链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白卫东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需求,供应链是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现实基础,淮安拥有众多的农产品知名商标,品牌化建设促进了淮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文章对淮安供应链现状进行了调查,重点分析了淮安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淮安;品牌;供应链;龙头企业
   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改变为农产品品牌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现实条件:一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由原来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吃健康,吃环保,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对产品的高品质需求,绿色、健康、环保、品质、精致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形成了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内在需求,但与之相对的是市场众多的农产品让消费者无从选择,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过于高昂,农产品品牌化可以恰当的解决消费者的选择成本问题,构建淮安农产品品牌体系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选择需求。二是电子商务和物流的高速发展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农产品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段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任何地点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快捷的物流体系买到心仪的农产品。淮安是全国著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众多的农产品品牌,盱眙龙虾驰名中外,建设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淮安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业商业价值。
   一、农产品品牌化研究现状
   冷志明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根据当前形势需要,选择农业优势区域,确定优势农业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重点目标市场,选择相关农产品龙头企业,研究创新农产品实用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措施,实施品牌带动,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品种培育,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品牌。章军提出品牌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地域优势实行区域化分布、生产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管理,产品有独立完全的商标注册,市场知名度较高,消费者认可度、满意度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都比较高的经济附加值显著的新型农业。总结各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他们从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业产业化、科技对农业支持、政府引导和吸引投资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品牌化需要政府支持、规模集群生产、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和农产品品牌保护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一)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农产品物流被定义为因农产品的销售而引起的农产品在供需双方之间的实体流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分销等一系列活动。农产品供应链在农产品物流的基础上内涵更加丰富,目前主流含义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初始农产品采购开始,半制成品到最终产成品,然后由物流网络把最终产品送达顾客环节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将供应商、加工企业、中介商业组织、终端销售商和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农产品供应链从原点到终点经历非常多的环节,以信息为关键纽带,衔接环节中均有因作业组织不协调造成实际作业与作业计划的偏离现象,导致物流能力的损失。李巍研究认为农产品物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农产品运输活动和仓储活动技术难度要求高;农产品地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分散性强,供应链对其整合难度相对比较高;农产品商业转化能力程度低,转化成本较高;农产品物流环节众多,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在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协调方面,邹浩(2014)基于供应链契约协调理论,建立了供需情况。刘刚、张晓林(2015)认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信息共享、相互信任的合作机制。多位学者还对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进行了探讨,如美国的合同联合体模式、农产品合作社物流模式、农工商联合体物流模式;荷兰的“拍卖市场”物流模式、农业合作社模式和集散中心物流模式;日本的农协生鲜品集配中心模式、生活协调组合物流模式和连锁超市模式,综合国外的各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农产品采用的各种物流模式都是基于本国的实际农业生产状况,如美国的联合体模式等都是基于美国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单个农户农业规模庞大,农户数量较少,农户之间信息沟通成本低,联合行动意愿强烈等特点自发发展形成的,这说明采用何种供应链模式首先应该考虑当地的农业产业特色。
   (二)农产品龙头企业研究现状
   农产品龙头企业是依托企业自有的生产基地或通过某种利益合作机制平台与外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合作,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以不同加工方式为主要手段,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的农业加工企业。王影(2011)认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连接上下游、整合资源的优势,通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及最后分销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化管理,从而增强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曹雪梅(2011)认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组建战略联盟,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马静(2012)指出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产品进入连锁超市前的中间环节,其主要是通过提供适合农产品消费的半成品或制成品来获得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孙宇、吕丽静等人(2014)认为初始农产品供应、农产品加工及零售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是供应链的核心。王爱群、郭庆海建立了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未来发展竞争力、综合效益竞争力、市场营销推广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和产加一体化程度竞争力,然后运用主成份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较强,反之则较弱。
   二、淮安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现状
   淮安地区地处江苏北部平原腹部,位于淮河下游,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洪泽湖镶嵌其中,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洪泽等5区和涟水、盱眙、金湖 3县,总面积为 1007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整个市域面积的1/4,森林面积占1/5,湿地面积占1/10,平原面积占69.4%,湖泊面积占11.4%,丘陵面积占19.2%。淮安地区虽然位于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但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该地区在江苏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仍然是重要产业,淮安是江苏农业的主产区之一。截至2017年底,淮安农业人口有394.74万人,占全市人口70.38%,农业产值中传统农业产值占比较大,经济类作物所占比例较少,香料、茶、坚果产值都极少,但是淮安渔业产值相对较大,2017年产值为646311万元,这为淮安水产品牌發展提供了机遇。    (一)淮安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淮安农产品销售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批发市场为主,批发市场的第一中介人或组织到农产品生产个人手中收购农产品,然后再转卖给下个中介人,这中间可能要经过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存在一定的损失和浪费,这种模式主要以走量为主,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信息传递速度慢。淮安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1.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确定,销售状况波动较大,价格上下浮动较高,牛鞭效应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尤以盱眙龙虾最为典型,往往当年龙虾价格较高,很多养殖户会选择在下年扩大小龙虾的养殖规模,等到下一年小龙虾因为产量较高,价格又开始回落,很多种植户损失惨重;2.淮安农产品物流环节较多,增加了不必要的损耗;3.淮安农产品供应链主体培育欠缺,尤其是发挥供应链主导作用的市场主体并不明确,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品种种类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农产品附加值挖掘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衔接存在较大问题,市场信息不能快速有效反馈到加工企业和生产环节,由此导致牛鞭效应明显,需求环节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加工环节和生产环节较大数量的变化;(5)淮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存在非常大的不足,目前淮安并没有形成比较权威和影响力较大的交易平台。
   (二)淮安农产品龙头企业现状
   截至2017年底,淮安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272家,工业总产值7370234万元,工业销售产值7308067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7996万元,食品制造企业28家,工业总产值577989万元,工业销售产值567945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4023万元,在所有的农副食品价格企业和食品制造企业中亏损的只有11家,淮安农产品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还处于比较优良的状况。但是调查发现淮安农产品龙头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规模相对偏小,年销售额突破10亿的只有淮安天参农牧水产有限公司,而江苏华石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江苏省最大的白羽鸡生产基地,但2016年和2017年销售收入也维持在7亿元左右。二是淮安农产品龙头企业经营品种较少,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企业非常少,如淮安天参以饲料为主,江苏华石也只是以白羽鸡为核心业务,产品拓展范围有限一方面限制了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机制不健全,虽然淮安有龙头企业建立了一些原料基地,但仍处于比较原始的、松散的状态,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对农户吸引力并不大,这也造成基地的生产组织管理化程度不高,多数活动仍然表现为农户的自主活动。四是龙头企业的创新,技术改进动力不足,对农副产品的处理也处于技术的低层次阶段,龙头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商业化程度低。
   淮安具有众多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截止 2018 年淮安市地区拥有无公害、绿色中国国字号地理标志商品120余件,继续稳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名,其中以龙虾为主要品牌的中国盱眙龙虾节蜚声世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淮安农产品地域空间的流通效率,提高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其中农产品龙头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应重视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作用,依托政府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切实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供应链体系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冷志明.论品牌农业[J].生产力研究,2004(07).
   [2] 章军.整合优质资源发展品牌农业[J].乡镇经济,2007(06).
   [3]姜受堪.农产品流通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
   [4]马士华.供应链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蔡鉴明,曾峰.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J].物流科技,2008(07).
   [6]李巍.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6).
   [7]邹浩.随机供求下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模型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06).
   [8]刘刚,张晓林.公司+农户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01).
   [9]王影.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果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06).
   [10]曹雪梅.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2).
   [11]马静.以利益诉求为导向的农产品供应链主体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07).
   [12]孙宇,吕丽静,王婷婷.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研究[J].物流商论,2014(11).
   [13]王爱群,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04).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9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