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经济论文  > 
  •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应用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经济学基础》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为后续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知识铺垫,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对课程兴趣度缺乏、识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为有效改善教学困境,以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地位与内容等为基础,本文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高职院校 课程建设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会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相比其他专业课程《经济学基础》在教学体系中还扮演着先导课程的角色,因次掌握本门课程知识有利于提高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效果,若课程知识掌握较好也能为财经类的其它专业课提供学习思路,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类的学生来说,《经济学基础》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是将西方微观经济学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而得,故而课程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内容深度大。作者于2016年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深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经济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点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难点。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会计类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为今后从事会计、金融、贸易等工作获取经济学知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有:
  1、了解经济常识,熟知经济理论;
  2、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初步掌握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
  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师也在每年尽心修正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力求改观现阶段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授课效果不佳的现状,但仍存在硬性问题。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也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角色之一。我校会计专业旨培养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胜任出纳、会计、税务、审计助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并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核算,通税法,懂管理,能决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经济学基础》课程则是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之一,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经济学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待以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边缘化,课程教学任务重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本书的内容整合为一本教材,并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如本校会计专业《经济学课程》是按照每周两课时、十六周教学安排,一学期共计仅三十二课时,相对其他一周四课时的专业课,该课程授课时间短暂,仅处于边缘化地位,然而,又要达到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无疑加重了科任教师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以理论课教学为主,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经济学基础》具有理论特色,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授课老师也更多以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而实践方面的课程安排较少,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阻碍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课程教学方法以PPT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的大多时候,学生以被动性的“填鸭”式进行知识吸收,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思考与学习,从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知识较难,考核方式硬化
  课程内容涉及到较广的经济学知识面,大部分的经济学教材都是以模型以及数学公式等描述和分析经济学原理,作为受众体高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偏低,在学习过程中受挫很难有成就感和兴趣感,甚至产生抗拒或恐惧心理,造成一定的课程教学难度。在此背景下,课程考核方式硬化,主要由期末试卷成绩决定,如本校,会计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成绩是60%来自期末考试成绩和40%来自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平时考勤、平时作业,整体考核方式硬化,不能突出课程的学习目标。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一)减弱边缘化,增加教学课时
  《经济学基础》由于它是专业基础的必修课因此有必要确保其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确保该课程的课程时间,突出其教学地位以及作用。以本校为例,建议开设时间由一周两课时增至一周四课时。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经济学基础》以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鼓励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探讨和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因此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传统的授课方式以PPT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通过调研、PPT展示等任务形式完成,将难懂晦涩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增强了学生能动性的同时,知识的吸收度也大幅度提升。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综合运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简化课程内容,丰富考核方式
  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水平,简化《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缩減模型、数学公式、图表等相关内容,紧贴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学生能力考核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丰富考核方式,将原来占比较大的期末考试逐渐倾向于教学过程与实践的结合,全面评估学生能力,着重考核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改变传统以平时和期末的宽泛划分考核标准,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具体性,结合学生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汇报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增加平时实践成绩占比,不要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将期末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占比拉至一比一。
  参考文献:
  [1]黄开展.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13):468.
  [2]张枫.《经济学基础》课程原理与生活案例结合的授课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8(08):470.
  [3]肖诗菲,廖萍,刘晓安,黄文群.关于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科技资讯,2017,15(33):155-156.
  [4]蒋伽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165-167.
  江姗姗(1994—),四川绵阳,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72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