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艳茹,伏红勇
[摘要]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文章基于现有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的特点,设计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要素含义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 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创新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强,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使命,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高校本科生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以考核学生们的知识水平为主,指标设计缺少针对性、特色性且评价形式单一。因此,构建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及提高其创新水平的关键。
2 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的特点
文章主要从创新成果表现形式及创新来源两个方面,对理工院校本科生与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的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总结提出了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的特点。
(1)多样性。理工院校本科生的创新成果主要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成果来表现,比如专利项目、技术发明或者一种新产品的研发。而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的创新成果大多表现为无形的精神成果,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新的观点、制度或方法;也可以是对资料的发掘、应用与解释,因此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操作能力,还包括阅读、积累与思考能力。
(2)实践性。评判一项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便是该创新成果能否有效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创新型本科生人才还需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与应用转化能力。
(3)协作性。创新单单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还应考量其协作精神、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水平。
3 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创新的特点,设计建立了以“个人能力、创新成果、知识水平、个人素质”为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
3.1 个人能力
作为创新型本科生人才,其个人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1)创新思维能力要求人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有问题意识,能够以批判性思维对待现有结论,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书本,敢于挑战。
(2)学习能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表现为创新型人才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创新学习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知识更新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是创新学习方法与学习成果的能力。
(3)目前,创新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团队中各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与相互支持。因此作为团队参与者与管理者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团队组建、培育、运行、决策、沟通协调能力。其次在创新过程中,人才要具有善于利用资源杠杆效应的能力,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来整合、拓展甚至是撬动出更适合创新的资源,从而产生更高的复合价值,推动创新的展开与实现。
(4)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创新型人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应用转化能力,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与创新设计项目的能力。人才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能够将所获得的创新理论成果或创新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以促进社会发展。
3.2 创新成果
人文社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大小,最直观的表现便是所取得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创新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创新活动成果、科研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1)创新活动成果指的是创新型人才在参加创新性比赛时所取得的奖项、名次以及收获的创新经验。创新性比赛可以是全国性的大学生创新竞赛,也可以是院校所举办的创新性训练。
(2)科研成果包括科研项目与论文成果两个方面。科研项目指的是创新型人才所主持或参加的各级重点基金与重大项目;论文成果指的是所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3)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是指创新型人才所取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著作权,商标权等。
3.3 知识水平
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丰富程度是实现创新的充分条件,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其创造力就越大。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创新知识、外语水平。
(1)专业基础知识指的是人才所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如人文社科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专业相关知识属于综合性知识,是发挥创新潜能的关键。要求创新型人才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掌握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等方面的知识。
(3)创新知识是指导创新与创造发明的知识,学习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前沿发展,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带来灵感与启发,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4)現阶段,发达国家的创新程度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创新型人才要想及时获取创新信息,学习创新理论,更新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是十分重要的。
3.4 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作为影响创新能力大小的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条件,若创新型人才缺乏这些素质,即使具备再强的能力,也无法实现创新。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冒险精神、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身体素质六个方面。 (1)具有服务意识的人,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进行有机协调,实现效用最大化。
(2)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努力意识,也是一种能够使事情结果变得更积极的承担意识。具有责任意识的创新型本科生人才,能够毫无怨言地承担并完成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3)创新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冒险精神能够驱动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打破常规,提出质疑,勇于牺牲。
(4)创新不等同于莽撞与失控,更注重科学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具有风险意识的人才会在事前制定防范措施,以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
(5)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态,有竞争的社会,才会有发展的动力;有竞争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才会充满活力,居安思危,为实现创新而努力进取。
(6)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才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实现创新。身体素质既包括生理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科蓉,杨积堂. 文科大学生创新特点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5):95-98
[2] 顾准. 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1-94
[3] 江玮璠,李文,杨叶,汪丽琴. 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3(27):219-221
[4] 虞耀君,李华.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J].企业导报,2011(1):221-222
[5] 伏红勇. 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49):200-201
~~~~~~~~~~~~~~~~~~~~~~~~~~~~
[基金项目] 西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教改项目(编号:2017C06):“政法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 侯艳茹 (1997—),女,漢族,山东济南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预测评价;伏红勇 (198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预测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3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