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期刊等方式收集体现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项;通过词频统计、设置阈值法确定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评价指标含义及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指导确定各二级指标评价依据,构造了新时期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的评价,为后期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基础。
  关键词:遥感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AHP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6-001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了高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对工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工科高校的历史使命[1-2],本科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3]。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1202)是测绘类专业下的一个本科专业,是测绘界李德仁院士、王任享院士、陈俊勇院士等多位专家站在遥感科技前沿、国家和社会需求增设的本科专业。根据2018年《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要求本专业本科生应具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评价是制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而制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实现创新能力现状评价的理论依据[4]。目前,针对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较少,且有限的研究均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缺乏针对整体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能力评价更是未见报导。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多指标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后期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及现状分析提供基础。
  一、研究方法
  (一)创新能力评价项的确定
  通过调查、走访、纸质问卷、网络问卷、查阅期刊等多种方式收集能够体现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项,将收集到的大量评价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含义相近的评价项进行合并,通过词频统计,对评价项按出现频率由高至低进行排序,设置频率阈值0.1,保留出现频率大于阈值的评价项,并根据含义将保留的评价项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作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归属同一类(即相同一级指标)的各评价项作为该指标下的二级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任何一种评价体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5]。本研究根据AHP的原理和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6],既参考专家对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又可避免完全的主观赋值造成的评价结果不合理[7]。首先采用二次调查的方式,请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专家对1.1中获得的各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统计排序结果,对待赋值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AHP判断矩阵,其次采用加权法计算指标的标准化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比例计算结果小于0.01,表明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校验,否则调整AHP判断矩阵,重新计算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直到一致性比例计算结果小于0.01。
  (三)各二级指标评价方法
  创新能力评价一级指标评价值是由二级指标评价值加权计算而来,因此,评价体系核心是确定各二级指标评价值。由于本研究设计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现状的评价,而非针对某个学生,评价时需要随机抽取学生样本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便于某些二级评价指标中成绩的统計,对于在校生可以抽取一个自然班为评价对象,对于毕业生则可按照回收的评价表进行统计计算。根据各二级指标含义及评价依据可获得性,将二级指标评价分为成绩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评分表分析法三种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计算时都要采用数据标准化处理。
  1.成绩分析法。成绩分析法为客观评价法,该方法要求评价客观依据为每个学生都有的二级指标,客观依据主要包括试卷、作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等,根据各指标对应的评价依据进行二级指标达成值计算,根据实际情况,成绩分析法评价对象主要为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也是客观评价法,该方法用于评价客观依据并非每个学生都有的二级指标,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主持创新项目、参加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量和等级、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等。
  3.评分表分析法。评分表分析法用于评价客观依据不易获得的评价指标,设计评分表,采用受访者问卷打分的形式,获取受访者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各二级评价指标的主观评价,进行二级指标达成值计算,根据实际情况,评分表分析法评价对象包括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也包括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受访者包括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及用人单位。
  各二级指标评分表设计为五个等级,即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分别以1、2、3、4、5表示,每个等级对应的百分制范围分别为0—60、60—70、70—80、80—90、90—100。
  评分表的评价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二、实证研究
  (一)创新能力评价项
  课题组成员通过制作网络在线问卷和电子版、纸质版非在线问卷,向具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分发调查,回收问卷104份,按照1.1中创新能力评价项的确定过程,获得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项,见表1。   (二)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框架,一级指标权重赋值需要进行一次AHP运算,二级指标权重赋值需要进行五次AHP运算,对待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AHP判断矩阵,计算获得各指标权重值,按表1中各指标所列顺序,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110、0.366、0.110、0.207、0.207,创新动力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186、0.145、0.334、0.334,研究能力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193、0.389、0.291、0.127,知识水平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333、0.333、0.333,实践能力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188、0.294、0.108、0.410,创新成果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022、0.186、0.186、0.098、0.098、0.339。经计算,一级指标一致性比例计算结果为0.0035,二级指标一致性比例计算结果分别为0.039、 0.056、0、0.026、0.022,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验证。
  (三)二级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客观评价依据、主观评价受访者和评价对象
  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前,需要根据二级评价指标含义确定每个二级指标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采用成绩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评价的客观评价依据。根据2018年《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中本专业课程体系指导,确定各二级指标的评价对象、采用成绩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的客观评价依据及采用主观评价的调查受访者。创新能力对应的四个二级指标评价方法均为评分表分析法,主观评价受访者均为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评价对象均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样本中的每个学生。研究能力中,归纳总结能力的评价方法为评分表分析法和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为毕业论文摘要及结论,主观评价受访者为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评价对象均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样本中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方法均为评分表分析法,主观评价受访者均为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评价对象均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样本中每个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评价方法为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为毕业论文,评价对象为应届毕业生样本中每个学生。知识水平中,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评价方法为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分别为基础课程成绩和专业课程成绩,评价对象均为在校生样本中的每个学生;软件使用水平的评价方法为评分表分析法、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为ENVI、ArcGIS等专业软件课程成绩,主观评价受访者为用人单位,评价对象为在校生、毕业生样本中的每个学生。实践能力中,课程实践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的评价方法均为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分别为课程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评价对象均为在校生样本中每个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为评分表分析法和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为社会实践报告,主观评价受访者为学生辅导员教师,评价对象为在校生样本中的每个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评价方法为统计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为相关证明,评价对象为在校生样本整体。创新成果中论文发表、专利发明、创新比赛、科技作品、考研情况的评价方法均为统计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分别为发表文章或文章刊用通知、发明专利、比赛获奖证明、获奖证明、录取通知书;评价对象均为在校生样本整体;毕业设计的评价方法为成绩分析法,客观评价依据为毕业论文,评价对象为应届毕业生样本中每个学生。
  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为提升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从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政策、科研促进等方面提出对策。第一,要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大学物理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等实验设施,为学生开展基础类竞赛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课外科技作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能竞赛等提供保障,满足学生的教学运行要求和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等方面的支持,各类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均向执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并给予热心指导和提供方便,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专业实验室均作为本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工程化、博士化、国际化” 建设方向,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工作,推行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的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等项目,制定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政策性文件,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高水平师资队伍。第三,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一步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追求创新的态度与团队意识,积极拓宽和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并给予获得成果的学生奖励。第四,要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获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科研奖励。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在新时期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基础之上,课题做了大量调研,且受访者均为本专业一线教学、科研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调研方式获取指标较容易,且能够直接体现本科生创新能力,便于具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横向和纵向比较。成果不仅利于本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的评价,同时对于广大高教工作者而言,利于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对于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利于进行自我诊断,使创新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成果对其他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作用。
  本文只完成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没有完成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评价。另外,本文所涉及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只提出了框架,没有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基于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评价及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将是课题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冯薇.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学,2015.
  [2]戴明华.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2).
  [3]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
  [4]林卉,张连蓬,梁亮,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研究[J].测绘通报,2015,(12).
  [5]陈赟,蔡离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杨丽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
  [7]姜广君,吕昊东.基于AHP的工业工程毕业生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