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的大幅扩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一套与学校定位相匹配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普遍存在着形式化、单一化、功利化、滞后性等问题,以长效机制为切入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关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的建设性建议,希冀实现教学质量的切实改进,同时也为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项目(编号:17NXJC0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02-02
  一、研究背景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在19世纪就有诸多学者展开,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也在此期间逐渐发展完善。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定位已经不同以往,对拥有创新、实践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已日趋扩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性活动,通过全方位的、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使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教与学存在的优点和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的管理工作。
  因此,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在监督各院校教学质量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顺利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长效机制必不可少。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对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诊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至今,我国大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独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是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评价过程形式化
  由于不恰当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念,评价活动往往存在着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师很少去直接剖析问题,以应付检查的心态来对待评价;学生往往随意性较大,碍于价值观尚未完善,存在一定利益纠葛,无法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同时,由于一些评价标准的自身的表面化和形式化限定,促使教师为了适应评价过程、迎合评价的要求,放弃了充满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进而不能达到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评估主体单一化
  教学质量评价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士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职业判断,以纠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因此,未熟练掌握教学评价规律或教学评价经验不足的人员是无法胜任此项工作的。高校的院、系、教研室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应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现实是评价过程主要掌握在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手中,实行自上而下的评价,忽略了教师、行业专家、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及主动性。
  (三)评价反馈滞后性
  部分高等院校主要依靠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在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完成后,将评价结果进行整合统计并简单公式,并没有专门的反馈机构进行科学的处理。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么公开纰漏,要么秘而不宣,不易形成激励机制。由于没有进行积极的反馈行为,导致教师无法获得具体的提升建议。这种信息反馈的缺失,使得教学质量评价难以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评价结果应用功利化
  由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功利化,致使在一些高校出现了教学管理部门“为评估而评估”、教师“为评估而教学”的现象。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完成后,高校极易忽视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未能达到完善院校教学质量的目的。经调查分析,我国大部分院校将评价的结果作为管理教师日后聘用、晋升、教学奖金及职称评选的标准,较少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结果的过度功利化使用,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敬业精神,不利于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总结,更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相距甚远。
  三、建议
  为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依托大数据、建立服务支持体系、合理利用结果的评价体系。
  (一)重塑“以人为本”的评价观
  高校教学在具备高度专业化要求的同时,又是一项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各大院校提升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立的存在,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心理状态、个性、成就感等内在需求,都影响着教学工作。通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实现个人的价值作为工作核心,将个人的发展和学校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拥有这种正确接受评价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职业提升,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由“被动评价”变为“主动评价”,客观开展评价工作,充分利用评价结果,管理并促進教师学科水平及教学技能上升,实现提升高校人才质量的真正目的。
  (二)搭建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指标体系
  大数据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而言,以大数据为依据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材料作为评价依据。通过动态数据的收集,实施者可以管理不易操作、难以量化的数据,重视弹性指标的创造性,对评价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量。首先,利用大数据进行常态化的数据收集,如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数据的收集。其次,进行多样化的数据应用:充分利用“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学校职能部门+用人单位+政府”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到信息收集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审视,保障教学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最后,进行灵活的数据调整:将构建好的评价指标体系投入应用到实践中去。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的先进性。   (三)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的服务支持体系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来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应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校内和校外评估制度等。二是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组织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提到较高的层面上,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和高素质的人才。三是学校应搭建平台,帮助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教师评价与教师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平台能够保证教师本人客观对待评价工作,由“被动的被评价”转变为“主动的被评价”,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推动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应用评价结果
  评估的信息是多渠道、多方面的,高校应保证科学、合理和公正地处理处理信息。通过诊断整个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学校应坚持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全面呈现评价结果、正确看待评价结果的处理原则。例如:学校管理部门应设置信息处理专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对所有的教学质量信息作为一个大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处理,剔除掉数据中的失真信息,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教师对评估结果有异议,可以选择申诉,学校应积极进行复评。
  第二,靈活运用评价结果,改变过分重视经济奖惩功能,如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工资、奖金、职位晋升等挂钩。实践表明,单纯的外部压力,比如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影响教师的正常发挥,只有真正的内驱力,才能促进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将评价反馈作为教学质量的逆向促进力,加强人才激励机制。为了避免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在评价活动结束后,应设置信息反馈系统,将结果反馈给各个参与者,作为调整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开设校长信箱和教学质量评价热线,可以使教学质量信息以更加客观迅捷的方式上传下达。或是建立教育评价网站,设置“校长-系主任-教师个人”的三级查询系统,多层次查询评价结果,这样既尊重教师,也尊重学生,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存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四、结论
  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独立性等特点,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重塑“以人为本”评价观,由被动评价转为主动评价,依托大数据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服务支持体系,合理应用评价结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秀平,张华,李亚兵.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平台的构建与保障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02)
  [2]胡昌送,高月琴,杜瑞军.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18(18)
  [3]韩青松,庄国波.普通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构实证分析[J].教育评论.2016(11)
  [4]张存贵,栾立明.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