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域旅游视角下徐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雯馨 王中华 严小雨 邬艺婷

  摘要:因近年来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行,如何有机整合各区域旅游资源已是当下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旅游局和文化部的合并也意味着中国旅游发展将进入新阶段。而在这个新阶段中,我们以全域旅游为指导理念,基于对徐州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徐州乡村文化旅游提升发展提出建议,促进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徐州乡村振兴。
  关键词:全域旅游 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徐州市
  1 前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进行了全面布局。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而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
  全域旅游的提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通过全面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要素以及产业布局等,能更好的开发和保护核心资源和环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时应以全域旅游为重要指导理念,而乡村旅游的良好且可持续发展也是促进全域旅游成熟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想乡村旅游良好且可持续发展就不可避免分析其乡村文化的发展。因此深入探究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及全域旅游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农业基础,徐州市积极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塑造了许多具有镇村特色的景观景点,打造了,个性鲜明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徐州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阻碍徐州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探讨并修正徐州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及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徐州整体乡村旅游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2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景观为乡村文化提供了必要载体;乡村旅游业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可以这么理解:乡村旅游的从本质上来看,是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乡村文化。
  采用文化结构三分法解析乡村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乡村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层次。这三个层次都是乡村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可以开展众多丰富类型的旅游产品,营造具有乡村本土气息的氛围,打造具有乡村旅游特色核心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优质的旅游文化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实现旅游产业优质可持续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模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而随着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发展必将引导旅游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朝着多样性高端化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的支持,也为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助力。
  3徐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汉文化旅游品牌逐渐形成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徐州早于1987年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18年10月20日,由徐州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旅游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汉文化旅游节在徐州人民舞台启幕。徐州汉文化旅游节以弘扬汉文化为核心,举办汉服巡游、歌舞表演、汉代射艺、特色美食等丰富多彩的各类专题活动,打造世界级的汉文化名城。近些年来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徐州旅游的主打品牌。
  3.2乡村文化旅游各有特色
  汉文化旅游节期间,在徐州各县市区分会场,也举办第29届丰县苹果文化节、第6届中国(邳州)银杏节、茱萸养生谷首届菊花展等21项主题活动,包括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民俗曲艺联欢、主题灯光秀、乡村采摘、亲子游乐等内容,让游客不仅尽享徐州汉文化风情,又能领略不同县区的当地乡村特色文化。
  刘邦出生地丰县的汉城文化;沛县武术之乡、唢呐之乡;睢宁宗教文化、落子舞;邳州银杏、柳琴戏;新沂古镇文化等都是徐州各地本土特色文化代表,为当地乡村旅游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丰县梨花节、苹果节和伏羊节、邳州银杏节、窑湾古镇已成为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4徐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4.1缺少灵魂,文化底蕴不深
  汉文化载体建设略有不足,影响力有限,核心主导作用难以发挥。本土文化研究不透,简单包装、粗制滥造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本地旅游缺乏强烈的文化标识。如:丰生沛养的刘邦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歷史人物,关于他的历史典故也是人皆乐道,但是丰县和沛县作为他的两大家乡,对于他的历史研究不深,历史遗址开发利用的也不够,仅有的已开发项目中对汉文化的解读和认知都较为浅淡,没有深入研究并形成一些共识性概念,导致向外宣传时没有一个鲜明的标识,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饮食文化挖掘不深,“吃”停留在低层次的农家乐,“购”局限于小孩酥、沛县狗肉等,远不及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更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彭祖将饮食与养生相结合,创出了药膳、食疗等饮食的新天地,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增强民族体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徐州的乡村旅游中尚未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4.2缺乏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虽然徐州各县区的乡村旅游都已有各自主题的文化旅游节,但是一方面这些已有的旅游项目举办多年却年年相似,少见有什么更新;长此以往难免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发展的很多其他项目,其主题不清晰,独特性不强,放眼望去,大都内容相似、形式相像、模式相同,如生态园、生态农庄等。有的按照城市思路去建设乡村景观,舍弃了原有地方建筑文化和个性特质,失去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4.3缺少人才,文化传承堪忧
  徐州市现存的乡村文化遗址、遗迹、遗物的修复和保护不够。有些民俗文化如:梆子戏、柳琴戏、唢呐等民间艺术也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而且许多徐州出身的大学生在外求学后也大多不愿意回乡发展,导致徐州大量人才流失。   4.4缺乏统筹,发展合力不强
  主要是在全域规划、宣传推介、文化资源、旅游线路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各乡镇各自为阵,未能形成“一线串珠”或板块式的发展格局。同时,没有建立各县市区旅游景点的对接机制,没有形成统一形象包装,很难形成品牌效应。
  5徐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5.1文化主导,全域打造汉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借鉴他市优秀案例,不限一市一县、不拘一景一区,把汉文化、彭祖文化、历史文化等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中,着力打造“汉文化旅游圈”和几条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的精品乡村文化旅游线路,使其成为苏北旅游重要板块。深度挖掘刘邦项羽的故事和彭祖饮食等人文资源,结合汉城、窑湾古镇等重点项目和新城镇化建设,分步分级建设各古迹遗址和生态农庄。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办好汉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会,并逐年积淀汉文化印记。开展汉文化活动评选,并形成固定品牌。同时要利用好各类媒体以及文化名家,开发徐州乡村旅游APP,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和提升属于徐州乡村的文化旅游名片。
  5.2因势利导,着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建议邀请本土、省级、国家级有影响力的文化专家参与规划和设计,尽量保留各地原生态的建筑、自然山水、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饮食习惯等等,做到一花、一草、一木、一景都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的高度融合。注重挖掘徐州乡村饮食彭祖饮食以及与饮食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通过评选、包装、美食节等各种形式推出几款最具徐州特色的菜系和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加大宣传力度,让“舌尖上的徐州”带动“脚尖上的徐州”。注重乡土文化特色的挖掘、无形人文资源的转换、古今名人资源的利用和乡村民俗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抓住本地、本村特点,锁住乡愁,凸现优势,做到“土”而有趣,“野”而有序。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相关部门加大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养能够完整表演民间歌舞的演出队伍、排练一批精品节目;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和精工制作;开辟体验型生态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耕劳动,体验农事之趣。
  5.3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各职能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的各参与主体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鼓励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开展多种形式的游客互动文化活动,形成以乡村旅游为抓手的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机制,为文化的表达缔造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对于年轻人也要多加宣传鼓励其学习并传承本土文化,可不定期举办一些文化表演或者竞赛,调动年轻人对这些老文化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5.4政府引导,制定出台激励扶持政策
  建议尽快完善相关程序,出台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要融合党委政府研究部门、地方文化专家、高校专家教授以及乡村旅游实业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联合专家库,深度梳理、挖掘、研究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与旅游、城市等三农外资源深度融合创新,通过城市优质资源上山下乡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制定完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意见,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对有关项目的策划、设计、宣传推介、引进以及对地域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升级给予奖励。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经营,对业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面向全省乃至全国,举办或参加一些征文、征歌、文艺比赛等活动,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完善文艺评奖机制,催生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人才,为徐州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6 结语
  本文探讨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之间的联系,深入探究徐州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以全域旅游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合理对策与建议。以优秀的乡村文化为基从根本上提高徐州乡村旅游质量、改善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乡村旅游的良好及可持续发展为徐州全域旅游整体发展提供支持,为徐州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以点牵线带面推动徐州经济文化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好祥,孙梨梨.徐州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8(8):82-83.
  [2]赛江涛,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J].河北林果研究,2006(3):343-345,353.
  [3]袁梓苑. 关于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建议[N].鄂尔多斯日报,2016-11-21(003版).
  [4]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31(12):1-3.
  [5]張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3):509-512.
  基金项目:“全域旅游视角下徐州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18119980)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作者简介:徐雯馨(199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文化旅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3939.htm